-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空间的方式思考存在
曾获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优秀设计奖、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作品展一等奖、江苏省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苏州市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作品入选《2004年中国建筑艺术年鉴》《2006年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建筑学报五十年精选(1954~2003)》等。2006年入选《中国青年建筑师188人》,2009年获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提名,2012年入选 《时代建筑》60年代中国青年建筑师(42人)。
主要作品有:江苏南通综艺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苏州工业园区青年公社、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苏州高新区狮山敬老院、苏州沧浪新城规划展示馆、绵竹市文化广场等。
据说,中科院院士、建筑学家齐康先生曾经说过,我的硕士生,读博士却没跟我读的,目前只有三个人:王澍、童明、张应鹏。童明的祖父正是写《江南园林志》的童寯先生。王澍和童明后来都成为同济大学的博士,他们在精神上和童寯先生一脉相承,迷恋苏州园林,试图在建筑中延续文人传统。去年,王澍成为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中国建筑师。
张应鹏的选择在师兄弟中无疑更加另类,他博士读的是现代西方哲学。1992年,张应鹏考取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齐康先生的硕士研究生,1995年毕业,到苏州工业园区设计院担任首席建筑师。两年之后,他又考取了浙江大学哲学系夏基松先生的博士研究生。———这个选择恰恰是出于他对建筑学的思考,在张应鹏眼里,建筑学决不仅仅是一门关乎工程的学科,它更应该关乎人文。后来,张应鹏辞职创业,成立了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奔赴园林城市苏州,读现代西方哲学博士———这是建筑师张应鹏的两个选择。它们貌似背道而驰,其实殊途同归。张应鹏的博士论文题目是 《诗意的栖居———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对建筑艺术的影响》。针对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中最具号召力的“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他提出“非功能空间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太多美好而“无用”的空间。现代以来,土地越来越匮乏,建筑越来越密集,迫使我们趋向实用,同时被心灵的逼仄困扰。现代建筑强调功能性,但是,张应鹏发现,幸福感却与“非功能空间”紧密相连。因此,他在他的作品里作出了探索:让功能变得模糊,把食堂设计成一个交往场所,把图书馆变成一个公共娱乐场所,把最好的地方交给“非功能空间”……
以空间的方式思考存在他通过自己设计的建筑作品,向我们诠释了建筑的人文精神,以及非功能空间的意义同时从人生的过程,在“生、老、死、超越生死”四个方面,用自己的作品,诠释了对人生哲学的理解,作为一个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给听众带来了启发,也让我有了一些思考
论及“坚固、实用、美观”,“美观”本来就是建筑的主要价值评判标准。到现在,技术已有能力解决“坚固”的问题,“实用”又被不能确定的功能所消解,那么“美观”的权重就越发显现了。
建筑学基本的问题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都会说: 功能, 或者进一步延伸到空间、形式、材料、建造等。但建筑学于我, 却不仅仅是一门关乎工程的学科, 我认为它更是一门关乎人文的学科。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我更关注建筑中的人, 也更愿意从人文视角来探寻建筑的另一个基本问题: 研究怎么学习, 怎么吃饭, 怎么睡觉, 甚至如何吃饭即是为了如何学习和工作这样的问题。
然后,他提出来:功能只是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建筑不是用奢华存放肉体,而是用空间打开心灵。
他对眼见为实,和盲人摸象这两个概念做了自己的解释,认为对事物,对美学,对世界,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他对建筑的理解氛围以下四个方面:
栖居是人类此在的整体状况,而居住(海德格尔称之为定居)是人类栖居的重要方式。诗意地栖居,强调的是栖居的诗意性本质,因此,定居的“让栖居”和栖居的诗意化就在此在的高度上将建筑和诗联系在了一起。
诗意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非理性。
非理性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共同特征。本文主要选择了人本主义哲学、反人本主义哲学、大众艺术的转向等三个方面作为主要切入点。这三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非理性倾向,并已对当代建筑的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首先,在人本主义看来,建筑的使用者是人,人是空间的主体,空间的意义具有人性的特征。现代科学否定人的基本情感,以至于心脏也只不过是一台循环血液的泵。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关注人的基本需要,诸如阳光、绿化和空气;但现代主义建筑中的人是“理性化”了的人,是均质的人,是共性的人,没有历史、没有文化、没有亲情。而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在于理性,因为理性不过是意欲的工具,科学的方法不能认识人生的真谛,人之所以为人乃是由于他的意欲、情感、本能与直觉。建筑不只是一个物理学意义上的几何空间,空间应注入人的灵性。(摘自张应鹏论文《诗意地栖居———当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对建筑的影响》)
他同时从人生的过程,在“生、老、死、超越生死”四个方面,用自己的作品,诠释了对人生哲学的理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