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学人的“学问问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晓-学人的“学问问道”

李晓:学人的“学问问道”   李晓 中国论文网 /7/view-7216359.htm   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戏曲协会副会长。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昆曲艺术大典》编委、《表演典》副主编;江苏省文化厅中国“昆曲学”课题编委,主撰《昆曲文学概论》。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多种,合作改编昆剧《长生殿》,其研究、评论及创作作品累计获全国及省市级奖项10余次。是上海难得长期专注戏剧、戏曲研究的学者之一。   2015年底,集知名戏剧学者、评论家李晓数十年剧评成果的《李晓戏剧评论自选集》在上海戏剧家协会的鼎力促成与支持下付梓问世。为此,上海戏剧家协会联合上海戏曲协会,举办了一场李晓戏剧艺术研究研讨会。这场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40余位专家的业内盛会,题目起得十分低调:“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原本是李晓老师一篇自述文字的标题,也是为人一贯谦退,为学一贯谨严的他藉以总结自己学术历程的“夫子自道”。   他的低调并不影响师友同行对他的昆曲研究以及戏剧评论成果给予足够高度的评价。戏剧耆宿刘厚生老称之为“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上海出现,在戏剧评论和理论研究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名家”,上海剧协主席杨绍林亦盛赞其“在文艺批评行文中的独立人格、人文关照及审美意义的精神坚守”,是一位“有学养、有学理、有学识、有内容干货的艺术研究大家,一位地道、纯粹的戏剧研究专家”。中国昆剧研究会副会长、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周传家则指出,李晓之所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是因为抵抗住了外界的诱惑并坚守学术操守,长期兢兢业业地埋首研究。   上下午两个半场的研讨,坐在媒体席上的我在这样的字眼下反复做着记号:“有深度,有广度”“说行话,说真话”――这几乎是每一位发言的专家都会提到的,而且不是空洞地、泛泛地提到。我觉得这几句总结很重要。事实上,我正是带着这样的采访笔记,坐在了李晓老师的面前。   如果要给李晓的戏剧研究列几个关键词,那我想第一个毫无疑问就是昆曲。   学人历来讲究师承。1980年,李晓考上南京大学中国戏剧研究室研究生,所从的导师便是诗词学大师级人物、扬州吴道台宅第“吴氏四杰”中的长兄吴白??。吴白??是国学大师黄侃、胡小石的入室弟子,执教金陵大学期间,又师从曲学大师吴梅,得其多方指教;“文革”前曾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主管全省的戏曲工作。1986年文化部成立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他是首届委员。   “老师看中我可教,大概是因为入学考试时我可以不用曲谱和韵书当堂写作一折昆曲折子的缘故。老师不知道我为了考试曾背记了几套简单的套曲文字,供写作时变化为平仄谱参考之用。事后老师知道了,夸我太聪明了,我只得说是笨人笨办法。”   李晓所考的这个专业原来是“戏剧创作”,后来颁布学位法,就顺势改成“戏剧创作与理论”了,所以有考试写作一举。吴白??先生觉得李晓写作昆曲颇为像样,便要求他专攻昆曲文学。在当时,研究生学昆曲,李晓似乎是第一人。他当年的毕业作品有三件:一篇题为《古剧结构原理》的长篇论文,一部昆曲《长生殿》的改编剧本,以及《南园散曲》二十六首。   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安葵的话说,李晓在戏剧研究方面“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理论能够紧密的联系实际”,他擅长用创作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视角来深化研究、指导创作。李晓的昆曲改编创作,有两个剧本不得不提。一是1983年的戏剧电视剧昆曲《挡马》。这部剧由上海艺术研究所电视部制作,李进和钟苏安导演,王芝泉、陈同申主演,对于如何用电视的技法表现昆曲作出了成功的探索,并由此获得了1986年首届中国戏曲电视优秀戏曲电视片鹰像奖。因为这部戏的写作,李晓专门撰写了《戏曲电视艺术的新尝试》谈论创作技法。1987年,李晓又和唐葆祥合作,为上海昆剧团改编了舞台剧昆曲《长生殿》,这部作品在1989年获得了首届上海市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为此剧的改编演出,李晓又专门写作了《昆剧名著改编的美学追求》一文发表体会。   当年和李晓一起在南大“戏剧创作和理论”专业学习的同学,毕业后有的专业从事创作,有的专门研究理论,而李晓进入了上海艺术研究所从事艺术研究工作。这对昆剧专业编剧队伍的人才培养来说,也许是一个“损失”,但是对于上海的戏剧研究,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在研究所,李晓的课题主要是当代的文化艺术,包括戏曲、话剧和艺术史论。他和高义龙合作的《中国戏曲现代戏史》可以说是开了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的先河。这部著作被列为国家新闻出版署向国庆五十周年一百种重点献礼作品中的一部,并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新闻出版局颁发嘉奖令,后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李晓本人也被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授予了“突出贡献奖”。上海市文化局主持的1989年《振兴上海戏曲对策研究》项目,李晓是课题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