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拓荒先驱永不消褪的人生底色
拓荒先驱永不消褪的人生底色
一份申请与一辈子的扎根
中国论文网 /5/view-7137446.htm
1955年,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的活动。同年7月,团中央在《关于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建设问题的一些意见》中提出“动员一部分城市未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及其他失业青年参加垦荒工作”。近两个月后的9月3日,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在发起人杨华的带领下一行60人率先到达与俄罗斯仅一江之隔的萝北,建立“北京庄”,这是新中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
出生在天津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杜俊起连夜写了一份申请书,递交给共青团天津市委。在申请书中,他写道:“我要和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一道去唤醒酣睡的土地,把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献给祖国,为国家增产更多的粮食,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这么多年过去了,杜俊起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他递交申请书后,每天都打听消息,“怕自己的愿望落空”,连“睡觉都想着这事”。后来,他连续给领导写了两封信,表达自己支边的信念。这年9月底,共青团天津市委决定组织天津市青年志愿垦荒队。杜俊起的申请书也在《天津日报》全文刊发。
天津青年也沸腾了。一个月内,报名垦荒的青年就达到7000多人。在公布名单的那天,杜俊起天没亮就来到工作组办公室的门外等候,当听到有人叫“杜俊起”时,他高兴地跳了起来,紧紧地和身旁的人拥抱在一起,嘴里不停地喊着:“我选上了,我选上了……”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敲锣打鼓的欢送声中,19岁的杜俊起和队员们踏上了开往北大荒的列车。他们坐火车从天津站出发,历经三天三夜的旅程抵达鹤岗。那时,从鹤岗到萝北只有一条土路,他们转汽车,经过4小时的颠簸才到达目的地。
“刚去的时候,我们连房子都没有,是相邻的宝泉岭农场资助了我们一批旧帐篷。”住房成了当务之急的问题,等不到来年开春,作为首批先遣队副队长的杜俊起,就带领伙伴们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盖房,“带着棉手套,手指还一样能冻成胡萝卜,几乎每个队员都有手和铁锹冻粘到一块的经历,扒开的时候都连皮带肉掉下一大块。”
一前一后北上与真情的追随
到萝北垦荒两个月后,杜俊起随队回到天津进行拓荒运动的宣传,在台下的青年中就有刚成年的李之雯。李之雯也是天津津南区人,当年杜俊起高小毕业后参加农业生产,年轻的他带头组织技术小组钻研稻田插秧,积极能干,赢得了姑娘李之雯的爱慕。
其实,李之雯早在天津组织第一批青年志愿垦荒队时就报名了,可是1955年由于才17岁,父母不同意,她没有成行。李之雯接受采访时说:“我是高小毕业的。在工作中认识了他,与他处朋友,家里也不知道这些,毕竟我们没有挑明。他出发去了萝北,我有些急了。后来,团区委了解我们在谈朋友的情况后,跟我父母做工作,于是我在1956年作为天津青年志愿垦荒队的第二批队员,来到了北大荒。”
“北大荒,真荒凉,又是狍子又是狼,光长野草不打粮。”这是当时北大荒的真实写照。李之雯记得自己刚来北大荒时,沼泽密布,杂草都有一人多高。开荒生活是艰苦的,夏天,蚊子、小咬、瞎蜢轮番“轰炸”,晚上刚一躺下,蚊子铺天盖地而来,一巴掌能拍死七八只,“现在我和孙子孙女讲这些,他们都不相信呢”。
北大荒的冬天是常人想象不到的,气候非常恶劣,冬天有名的“大烟泡”一刮就是三四天,雪被大风刮得天昏地暗,五指不分,人走在对面也认不清。杜俊起回忆说:“睡觉时只好不脱棉衣棉裤,带上狗皮帽子蒙上棉被就睡,早晨起床时,由于蒙头睡觉,哈气把棉被冻成一个硬盖,根本叠不了被。”
两位老人一直乐呵呵地讲述着。李之雯说,即便当年很困难,但自己也没掉过眼泪,因为“革命人就要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57年元旦,杜俊起和李之雯两个人与另外3对青年一起举行集体婚礼,分别组成了各自的家庭。当时,领导还为这4对新人准备了北方人过年喜欢做的小动物面食――4只叼着大枣的吉祥鼠。“那个年代,我们没有条件按风俗一同咬苹果,于是食堂里做了米老鼠让我们去咬。”杜俊起和李之雯谁都没有新衣服,两个人的行李搬到一块儿就算结婚了。采访期间,这对“共青伉俪”端详着当年两人在北大荒辽阔原野上英姿飒爽地相依一起的泛黄老照片,笑容甜美,洋溢着幸福。
一种精神与苦难岁月里的幸福相守 李之雯说,自己天生一个乐天派,当年决定来北大荒时就做好了以苦为乐的心理准备,所以对后来的日子“觉得没什么”。这种苦难的经历成了他们爱情的见证,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彼此之间浓浓的爱意已经化作内心深处的理解、信任、支持和信念,这种爱蔓延到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杜俊起作为北大荒天津庄的主席,事务繁多。家庭的重任就自然而然落在了李之雯身上。
天津庄的垦荒队员们没有辜负党和家乡人民的期望,仅3年就开荒两万多亩,生产粮豆180万斤,建造房屋136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