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皮影造型艺术美学特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汉平原皮影造型艺术美学特征

江汉平原皮影造型艺术美学特征   【摘 要】本文以江汉平原皮影影偶造型为研究样本,结合艺人所处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心理因素等多维角度进行分析,尝试提炼出这些典型形象在特定文化生态中形成的美学特征。 中国论文网 /7/view-7188265.htm   【关键词】皮影;造型艺术;美学特征;江汉平原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42-01   江汉平原皮影是社会最底层的“草根”艺术,具备典型的民间美学特征。它主要服务于农村祭祖、酬神、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场所,其最大观众群是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不高的农民,它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满足了民众的世俗审美诉求。它的创作者也是农民,有些艺人还集影偶制作、剧本编写、表演等才能于一身,如天门张如海、潜江刘年华、洪湖王协堂、云梦秦礼刚……他们有着相似的生活环境、接近的艺术修养和共同的审美取向,因而造就了当地皮影艺术浓郁的乡土本色。   马克思曾说:“世界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的。”这门在艺人们追寻美的过程中创造并发展的艺术,具备质朴纯真、恣意挥撒的旺盛生命体征。影偶造型的构图、纹饰、色彩、寓意等无一不折射出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反映了民众质朴的审美追求。   江汉平原皮影的第一个特征是:抱朴含真,大巧若拙。老子有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即未经雕凿的天然状态,指事物的本来面貌。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竟天然契合这一美学命题。有学者认为江汉平原皮影“影人高大,雕刻拙朴,是较具古老传统的一种。”[1]亦有研究者云:“其造型风格粗放率真,别有古趣。”[2]然“真”与“朴”的根源何在?其一,制影人一般师承有序,坚持使用传统手法制作影偶,较好地沿袭了历史风貌,现存皮影多数脱胎于明清的谱式,脸谱属于写实风格,完全是戏曲中人物形象的摹写。其二,为适应观众的审美趣味,提升艺人的雕镂技艺。如天门艺人杨双林自创的“杨格”皮影,其特点是着意增大皮影中的镂空处,去矫饰、无做作,满足审美和实用(透光)的需要,这是一种粗糙的艺术手法,却显出质朴无华的趣味。其三,当地影偶选用质地坚韧的牛皮作原料,皮质厚重实沉,外轮廓以直线概括,细部刻绘较少;艺人以刀做笔,采用“走刀法”,推崇刀感刻线,再将影偶正反修刀,要求刀口光润且有力度,则浑厚拙朴的“金石味”自出。这种浑厚硬朗的刻绘手法,源于豪迈大气,开拓进取的楚文化精神,显露出粗犷质朴的典型民间美学特征。   “大巧若拙”是中国美学的另一重要命题。语出《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表明当技法真正娴熟之时,艺术的本真状态更为可贵。江汉平原皮影影偶都有高大粗放的外形特点,不同于其他区域的“小巧玲珑,图案繁复,刻工精细”,展现出近乎原始的“拙”。它们一般高达73厘米左右,且头身的比例约为1:5,使人物脖颈及四肢粗壮有力,面部被有效地夸大和突出,这种看似“拙”的造型,却是艺人有意为之的结果。它“拙”的表征,蕴涵“巧”的实质,是楚地“求大求全”民间审美趣味的体现。   江汉平原皮影的第二个特征是:夸饰有节,离形得似。“夸饰”二字最早见于西汉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夸饰篇》:“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可以理解为:恰当把握分寸运用“夸饰”的手法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则可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感染力。   艺术作品中“夸饰”的目的是突出典型形象的典型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鲜明印象。在江汉平原,几乎没有艺人会忠实性地描摹表现对象。他们大多在强烈主观意志指引下,凭藉对生活的感受凸显或改变事物特征,使之符合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他们能轻松跨越现实的藩篱,结合夸张与象征的手法创作各类影件。适度地“夸饰”无疑能提升皮影艺术的感染力,艺人亦藉此“传难言之意、省不急之文、摹难写之状、得言外之情”。[3]   江汉平原皮影是一门高度抽象与概括的艺术,它不拘于“形似”,而是通过对表现对象的“变形”传导其内在神韵;它不是素材的简单再现,而是刻影人朴素美学思想的外在显现。他们善于从自然中寻找元素,将民间蓝印花布、戏剧服装图案、木雕、剪纸的图案纹饰,运用嫁接、联想、添加、变形等表现手法进行再创造。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中最有发挥空间的应属“神怪类”影件。艺人多以象征的方式刻绘。或兽首人身、或人首兽身;道士头茬刻有太极阴阳鱼图案;另有“眼中长手,手中长眼”的商代忠臣杨任;吻部前突的魁星……依于形,而不拘于形,明确标识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征。符合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元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精准定位了“离形得似”这一美学特征,“事虽虚而不觉其虚”却“弥觉其妙”[4]了。   参考文献:   [1]魏力群.中国民间皮影造型考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3).   [2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