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先秦时期丧葬仪礼中的“复”仪式
浅谈先秦时期丧葬仪礼中的“复”仪式
摘要:先秦指秦朝以前,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本文标题所指先秦时期,包含了我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本文主要研究这一时期的丧葬仪礼中的“复”仪式以及这一时期人们的灵魂观念。
关键词:先秦时期;丧葬仪礼;不封不树;“复”仪式;招魂
诞生、成年、结婚和死亡是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四个阶段,自原始时代形成的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等人生仪礼一直流传至今,即使人类社会从原始时代进入新社会,即使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这些人生仪礼的内容会有所删减,人生仪礼却保存了下来。葬礼是人最后需要经历的人生仪礼,正所谓“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也。”死亡是人生的终点,所以不论是什么国家什么民族,葬礼对于人的意义是很重要的。本文主要通过描述先秦时期的丧葬仪礼中的招魂之俗,从而了解先秦时期的人们的灵魂观念。
一、《说文解字》中对“丧”“葬”二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道,葬,藏也。从死在?(读mang,三声)中;一其中,所以?](读jian,四声)之。字形采用“死”作边旁,像是死者被埋在?中;字形中的“一”表示死者身在其中,所以要培土植草掩盖他。
丧,即?剩???(读wang,四声)也。从哭从??。丧,失去亲人。字形采用“哭、亡”会义。
《说文解字》对“丧”“葬”二字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远古时期人们最初的那种对待死亡的处理方式,即这一时期的人们没有埋葬的习俗,《易经》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说的就是古代的葬法,是在人死后用厚厚的草木将尸体包裹起来,但是不进行埋葬,不用土来封尸体,也不种树作为标记。”这些都表明远古时期的人们在思维和情感这一方面比较单一,并没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情感。从《说文解字》对“丧”字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远古时期的人们在身边的人死后虽然也会哭,会伤心,但是他们并没有想到不掩埋尸体,会让逝去的人的尸体遭到动物的蚕食或者在野外腐烂生虫等破坏,让逝者的灵魂不能得到安息。他们也没有想到不把尸体用土封起来,也不用树来作为标记,这样逝者的后人如何去找到自己祖先的埋葬之地,如何祭拜自己的祖先。
而我们所知道的以棺椁为葬,大约是在夏商之际才出现的葬俗。但是夏商时期的墓葬和以前一样依然“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不起坟堆,而只与平地齐,但是,至迟在商代已经出现了墓上建筑。就以上描述来看,随着人的思维和情感的不断的发展和丰富,丧葬仪礼也在不断完善和丰富。
根据古代礼书的记载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具有体系的葬俗,但是因为整个先秦时期包括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而夏商周时期正是社会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迈进的阶段,新旧交替,野蛮与文明的碰撞之下也导致了不同时期的葬俗各不相同,本文不再详细列举古代礼书中对各个时期葬俗的叙述,而是通过对先秦时期的“复”仪式的叙述进一步探讨先秦时期人们的灵魂观念。
二、先秦时期丧葬仪礼中的“复”仪式
“复”即招魂,是丧葬仪礼中的第一个过程,周代的丧葬仪礼中就对“复”仪式进行了描述。首先对于病危而无望康复的人一定要居于正寝,家属守候于其旁,再用质地很轻的絮丝放在临终者的口鼻上查验是否断了气息,最后为死者进行招魂的仪式,称为“复”。
在我看来“复”分为两个部分,人死后,通过查验死者是否还有气息和进行招魂这两个部分组成。其实就是希望通过这两个部分使死者能够死而复生,所以招魂的仪式才被称为“复”。只有经过了“复”的仪式,死者的丧葬仪礼才能进入到下一个仪式当中。
“复”也体现了先秦时期人们的一种灵魂观,而这种灵魂观与原始社会的人们的灵魂观念相同。在原始社会人们因为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和文化的落后,对自身的梦境、影子等现象无法解释,从而产生了人具有灵魂的观念。
对这种人具有灵魂的观念,弗雷泽曾经这样描述道,“如果人活着并且行动,也是因为人体里面有一个小人或者小动物使得他行动。这个动物体内的小动物,人体内的小人,就是灵魂。正如动物或人的活动被解释为灵魂存在于体内一样,睡眠和死亡则被解释为灵魂离开了身体。睡眠或睡眠状态时灵魂暂时的离体,死亡则是永恒的离体。如果死亡是灵魂永恒的离体,那么预防死亡的办法就是不让灵魂离体,如果离开了,就要想法保证让它回来。”而周代在人死后的进行“复”这种仪式,其实就是想法保证让死者的灵魂回到身体中。所以才会有关于“复”的具体描述,即“凡复,男子称名,妇人称字,拿着死者的衣服,站在山麓或屋顶上,面向幽冥世界所在的北方,拉长声音呼叫死者的名或字,叫他的灵魂归来。招魂者有的还要历数别处皆不可去的理由,劝灵魂返归。”正因为这样“复”其实也有着希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