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桑奇大塔-西方佛国的世俗情怀
桑奇大塔:西方佛国的世俗情怀
桑奇大塔是重要的佛教圣迹,印度早期佛教三大遗址之一,但现在人们对其知之甚少。即使在古代,去印度取经的中国人也很少去那里巡礼。唐代高僧玄奘在印度居住十余年,回国后写下《大唐西域记》,书中提到三大遗址中的阿旃陀石窟,对桑奇大塔却只字未提,因而有必要对这一有着重要地位却又为人们陌生的重要宗教遗迹有所介绍。
中国论文网 /4/view-7245403.htm
佛塔溯源
佛塔最早出现在印度,在古印度的梵文中称为Stupa,意思是“坟”,中文译为?@堵波、塔、浮屠等。?@堵波最初是佛家弟子为存放佛陀释迦牟尼的舍利(残余的骨烬)而造的建筑。据史书记载,释迦牟尼圆寂后,他的弟子阿难等人将其遗体火化,形成了五色晶莹的舍利。这些舍利被分作八份,置于瓶中,在各地建了八座塔庙供奉。
这时印度的佛塔数量还不多,后来古印度兴起的大修佛塔之风与阿育王有很大关系。阿育王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即位后就致力于征讨南印度的羯陵伽国。在激烈的争战中羯陵伽国有10万人死于沙场,还有15万人被俘。据说阿育王在征讨羯陵伽战争获胜后不久受高僧感化皈依佛门,对发动战争深感悔悟,于是转而大力宣扬佛教,并派人去国内外弘扬佛法,比如派他的儿子去锡兰传教。他传布佛教的一种方式是在各地建造佛塔。阿育王开掘了存放有佛陀舍利的七座塔庙,将舍利分成许多份,在全国建塔84000座,分置这些舍利。这一数目肯定有夸大,但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印度的建塔风气之盛。锡兰国王在阿育王之子来传教后就在国内修建了一座佛塔,以供奉佛陀的锁骨舍利。在中国浙江宁波现在也有一座阿育王寺塔,建于西晋年间,也是用来供奉佛舍利的。塔中的舍利后来不再限于佛骨,也包括佛教圣人或著名僧人的遗骨。
印度佛塔的外形如同坟丘,是半球形的,状如覆钵,又名“覆钵塔”。其顶部略平,供奉的舍利就埋在塔顶。这种半球形的建筑式样是从印度恒河平原土著居民在坟上建塔和庙的习俗发展而来的。对印度佛塔样式的来源还有一种比较玄妙的说法,认为古印度人相信天地宇宙本身就是一个完美的球形,而这种半球形正是他们这种天宇观的物质体现。塔顶以伞盖形圆盘串连而成的相轮就是天宇的中轴,信徒以此与天地宇宙沟通。玄奘在印度游历时曾见到121座佛塔,其中高的有300尺,最低的也有50尺。这些佛塔虽然大小各异,但形制大体相同。佛塔从下至上由基座、钵体、平台和相轮四部分组成,塔身是呈半球形的钵体,由砖石砌成,周围绕以石栏杆,在四方开门,门栏上刻有与佛教相关的石雕。
桑奇建塔
桑奇大塔是印度最大的一座佛塔,位于今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城东北一个叫桑奇的村子。佛塔建在一座小山上,山上共有三座塔,桑奇大塔最大,其余两座分别名为桑奇二塔、桑奇三塔。这个地方释迦牟尼生前没有来过,其与佛教的因缘主要与阿育王有关。大约在公元前250年,阿育王亲自选定桑奇为隐修地,从波斯召来匠人在高处建造波斯式样的纪念柱,也就是阿育王石柱,从此这里便成了圣地。后来阿育王在此造塔,他最初建的是砖塔,比现在人们见到的桑奇大塔要小得多。砖塔呈覆钵状,建在圆形的基座上,内藏舍利。
大约在一个世纪以后,当地有个富商资助的僧团在原有砖塔的基础上扩建这座塔。他们保留原有的砖塔,只是在它外面用石块垒起一个新的大穹隆,直径增加了一倍,再在外面包上一层砂石,涂上银灰色和金黄色灰泥。塔身仍是半球形,高16.5米,直径大约是高度的两倍,这样的比例关系使半球体显得更为标准,看起来更富有神秘感。整个大塔的造型单纯、浑朴,具有明显的稳定感和重量感。建造者还在塔的南侧增修了楼梯和上下两层围栏,围栏也用砂石建造。塔的钵体顶部立有伞盖状的三个相轮,这三个相轮也有寓意,代表着佛教的三宝――佛、法、僧。塔的底座周围有宽约四米的环道,道边有仿木结构的石栏杆。朝拜的香客由东门进入,然后按顺时针方向绕塔三周敬拜,使大塔始终处于自己右侧。香客巡礼的路线与太阳运行的轨迹在方向上一致,以表示他们与天地宇宙融为一体,从混沌世界上升到了圣灵境界。除桑奇大塔外,在它周围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僧院建筑群,建造了庙宇、僧舍、经堂等建筑。
公元前1世纪,在大塔围栏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造了一座石门。这四座门形如牌坊,高约10米。每座门是在两根方形门柱上横架三根门梁而成。门梁两端呈圆形,刻以旋纹,类似卷轴。四周的栏杆和门柱、门梁轮廓精巧玲珑,把半球形的塔体烘托得更加宏大、庄严。后来佛教在印度的重要地位逐渐被印度教取代,这座大塔遂被人遗弃,无人问津,到1818年它被英国人发现时已相当残破,尤其是塔顶的相轮已不存。接踵而来了各种人,有学者,也有寻宝人。1822年英国人约翰逊上校从一侧破开大塔,想从中寻得珍宝,发现它是实心的才作罢。直到1881年桑奇大塔才得到保护。1912―1919年,在考古学家马歇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