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晚清驻外使官张德彝与华侨华人.docVIP

浅谈晚清驻外使官张德彝与华侨华人.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晚清驻外使官张德彝与华侨华人

浅谈晚清驻外使官张德彝与华侨华人   [摘 要]晚清驻外使官张德彝是同文馆招收的首批学员,也是清政府首批派赴欧洲、走向世界的翻译官。在1866―1906年间,他曾八次出使,留下七部以《述奇》为名的日记,其中即有大量关于海外华人的记录,为我们考察清末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提供了可靠而直接的材料。本文通过梳理张德彝关于海外华人的诸多记录,就其与海外华人的交往、对华人海外生存状况的思考,以及维护海外华工权益的斗争等历史进行探讨,同时剖析张德彝对晚清侨务政策的推动作用,望能填补以往学界对张德彝研究之空白。 中国论文网 /4/view-7125013.htm   [关键词]张德彝;华侨华人;驻外使官;述奇   张德彝(1847-1918),又名德明,字在初,祖籍盛京铁岭。籍隶汉军镶黄旗,是1862年同文馆招收的首批学员之一。18岁时(即1865年)经“总署大考,奏保为八品官,又奏派赴欧洲各国游历”[1]234。从1866年起,他依次随志刚、崇厚、郭嵩焘、洪钧等出洋当差,游历欧洲;1890年回国后,44岁的张德彝任总署英文正翻译官,翌年“侍德宗读英文,赐免拜跪”[1]237。在这二三十年间,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张德彝的地位随着外文在社会生活中日益重要而提高。1896年张到伦敦使馆当参赞,1901至1906年间任出使英、义、比国大臣,登上了职业外交官晋升的顶点。   第一次出国时,只有18岁的张德彝在同文馆尚未毕业,对国外新鲜事物倍感新奇,观察和记录生动、具体,情感丰沛。同时,他对海外华人着墨甚多,一方面是因为在异域常感生涩,遇到华人时往往倍觉亲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张最初对异国事物的认知,更多来自于华人之口。但总体来讲,此一阶段的特点是”记”多于“思”,多半较为浅显。   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重,华人的世界地位更加一落千丈。从1871年张德彝随崇厚使法(为“天津教案”向法国政府道歉),和1878年随崇厚赴俄议界修约,直到1902年作为英、意、比大使使英,张德彝的民族自尊心也在与西方屈辱外交的过程中愈加凸显,华侨华人在国外如何求发展、谋生存,以及海外华工如何受到更好的保护等问题,引起他更多思考和担忧。与此同时,随着出使阅历的丰富和主权意识的觉醒,对海外华人的观察也随着时代的推移和自身阅历的积淀而愈加独到、理性。   一、张德彝笔下的海外华人   从历部《述奇》来看,张德彝每到一处都十分注重了解当地华侨华人的生存境况。在其日记中,不仅记录形形色色的商人形象,也记录了声名显赫的华人巨富、周游四方的艺人等,还与几位华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以贸易为生的海外华商   第一次到越南时,张就新奇地记录下了越南华人贸易之盛:“再东一带街市铺户,多是粤人开设……再西北距四十余里,有中国城,因有数千华人在彼贸易……”[2]463通过仔细询问,得知越南米业、内河航运业亦多由华人支配,“按年往粤省贩卖越南米粮,又自粤省运货在此售卖,如此往来,获利甚重。”[2]462   除一般的商贩,东南亚地区还不乏名声显赫的巨富。张德彝曾在新加坡游历过两位华商的园林,一个是胡璇泽之南生园,另一个是李清渊的振裕园。张德彝游览胡家花园时,看到园中珍禽怪兽颇多,且中外书籍、画轴、匾额、对联无数[3]286,新加坡华侨富商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给他极大震动。   张德彝在商业气息浓厚的西方,逐渐转变了传统士人的抑商思想。从张的文字中,不难看出对海外华人的经商能力和经济地位的肯定。但通过观察,张敏锐地意识到海外华人贸易的潜在危机。如张德彝在法国时,发现华人所贩货物多来自日本:“因日本出口税轻,货价亦廉,运此出售较易。”对此,他深感忧虑:“华人若不设法谋生,仅坐用他国之物,是将来出口无货,惟有金银而已。”[4]187经过多年的出国考察经验累积,张德彝渐渐意识到世界联系日益紧密,欲使国力富强,不但要有充足的物产和货币金属,还需有强大的制造和发达的贸易做后盾,才能真正实现强国。   (二)在异国卖艺的华人   从张德彝等清末官员的日记中还可以发现,19世纪下半叶在欧洲社会上比较活跃的另一个小群体是周游四方的艺人。“普通平民则喜欢观赏各类可随处献演的杂技、马戏、杂耍。来自远方中国的各色艺人,因其所表现的异国风情而受到当地人的欢迎。”[5]77-78如法国华人田阿喜,“幼来泰西卖艺”,“曾经周历各国,获利甚巨,且得有宝星赏号”[3]793。1866年在英国游水晶宫时,张又碰到五位华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来西方竟然是“令人观看,以图渔利”[2]535。同时,他发现这些艺人还通过贩卖华货获利,从而可以在本地安家立业,社会、经济地位高于单纯出苦力的华工,易得到当地人的认可。   (三)与华侨友人的交游   张德彝不仅善于观察,还在与华侨交往的过程中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