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方式案例市厅班精要.ppt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既要突出经济 “数量”的增长,还要追求 “质量”的提升和“结构”优化,还要强调社会和谐,强化资源与生态约束; 既要鼓励先发优势地区加快调整转变,又要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还要避免地区间经济结构“趋同”,注重区域、城乡间协调发展; 既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改进宏观调控水平;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还要对事关全局和群众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点突破。 既要,……还要…… “中国制造”的高速增长 ——成为全球加工制造基地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 中国城市化提高1个百分点,增加的城市人口相当于比利时总人口; 提高10个百分点,增加的城市人口相当于日本总人口; 提高20个百分点,增加的城市人口相当于美国总人口,或英、法、德、意之和。 2005-2010年,世界上每增加4.3名城市人口,就有1名来自中国。 调整分配结构:我国目前是洋葱头型的结构。 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中国的基尼系数高达0.45~O.53,高于美国、法国、日本、波兰、印度(他们是0.3~0.4),接近俄罗斯、伊朗(0.46~0.43),低于巴西和南非(0.59)。 初次分配不平等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地方GDP收入构成中,劳动者报酬所得比重从21世纪初期的50%下降到近40%,发达国家是56%; 资本报酬占比从18%上升到30%以上,发达国家是15%左右。 分配调节手段和力度不够 分配结构调整必须加快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立足于实质性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实现劳动者工资合理增长,来支持增加居民收入的目标。 1978年 产值比重% 就业比重% 就业结构偏离 产业结构 ?第一 产业 28.2 ?73.8 ? ?第二 产业 ? 47.9 ? 15.2 ? 32.7 ? ? ? ? 第三 产业 23.9 11.0 12.9 45.6 2009年 产值比重% 就业比重% 就业结构偏离 产业结构 ?第一 产业 10.6 ?38.1 ? ?第二 产业 ? 46.8 ? 27.8 ? 19.0 ? ? ? 8.5 第三 产业 42.6 34.1 27.5 2、转方式过程的长期性 不确定的外部因素: 1995年“根本性转变”,1997年亚洲金融风波干扰; 2002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入世”后出口急速增长; 2007年提出转方式,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把保增长放在突出位置。 转方式,总要经历从单项到综合,从局部到全面,从完全粗放型到粗放为主型,再过渡到集约为主型乃至完全集约型的发展过程。 衡量标准: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提出全要素生产率(TFP),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50%以下,为粗放型;在50%~70%之间则为低度集约型,超过70%则为高度集约型的增长方式。 1979-2010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22.27%。 亚洲“四小龙” 时 期 经济增长率 (%) 全要素生产率贡献(%) 新加坡 ? 1960—1970 8.8 10.1 1970-1980 6.3 35.5 1980-1983 6.9 62 韩 国 1960—1970 8.6 7.5 1970-1980 10.1 40.1 1980-1990 6.4 44.9 1990-1994 6.6 50.3 中国香港 1960—1970 10 49 1970-1980 9.2 27.8 1980-1993 6.5 56.5 中国台湾 1960—1970 9.6 11 1970-1980 8.9 33.6 1980-1993 7.9 50.6 (二)破解“怎么转”的难题 1、深化改革 以市场化改革释放转方式的活力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税收体制等。 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形成转方式的动力 一是为扩大国内消费提供动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居民消费的源泉; 农村是潜在的消费大市场,通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启农村市场。 二是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动力。 提高义务教

文档评论(0)

bos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