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文科期末试题及答案详解.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2016学年度高二政治期末测试(文科) 一.选择题: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1.2015年3月10日,中国科学院称,在我国贵州瓮安发现一枚6亿年前的原始海绵动物化石“贵州始杯海绵”,是迄今为止全球发现的最古老的可靠海绵化石。该发现将原始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实证记录从寒武纪向前推进了6000万年。这一科学发现佐证了 ①探索真理是认识的目的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两个对子”相对应的是 ①指鹿为马 乐极生悲 ②形谢神灭 理生万物 ③新陈代谢 固步自封 ④盲人摸象 削足适履 A.①② ?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对于命运,有人认为“人生曲线的走向,皆是上天的预先安排,个人无能为力。”这种观点是属于 (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4.2015年初,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电影《狼图腾》与纪录片《穹顶之下》内容虽然迥异,但主题都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应深刻把握:( )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③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矛盾不可协调 ④人存在于自然系统之中并给予其重大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视错觉就是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有时候眼见的东西并不一定为实,也许你看见的东西并不一定存在,而是你的大脑认为它存在。这表明 ①错觉的客观存在表明了错觉具有物质性 ②意识可以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 ③意识依赖于物质,错觉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过去说到老虎,人们马上想到森林里百兽之王威风凛凛的画面。可而今,随着“大老虎”周永康被立案审查,老虎已然成了“腐败”的代名词,说到大、小老虎,人们想到的就是大大小小的腐败分子。社会事件让“老虎”的意象彻底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老虎”的意象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B.“老虎”意象的变化源于人的意识的变化 C.“老虎”的意象是人们主观想象的结果 D.“老虎”意象的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7.一位速滑高手说:“一般情况下,速滑转弯倾斜角在45度到60度之间为最佳,这样滑跑起来更省力更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上的“弯道”超越,也不是蛮跑,同样要讲方法、 重技巧。这启示我们 A.创造性思维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D.在实践中人们总是能够总结出经验和方法 8.2015年春节期间,一位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引起舆论的关注,文中提到“知识的无力感十分强烈”引起热议。要使知识“有力”,必须 ①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②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 ③把科学理论作为行动的依据??? ④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里强调的是实践具有( )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10.一次,爱迪生发明了一架自动记录投票数的装置,以加快国会的工作。一位议员告诉他,他们无意加快议程,有时慢慢投票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从此,爱迪生决定,再也不搞人们不需要的任何发明。这表明( ) A.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 B.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11.近年来,关于英语高考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今年下半年北京高考英语改革方案一经公开,即刻成为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对此,专家、教师、家长、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 ①不同认识主体对同

文档评论(0)

三四五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