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作者独特的新闻视角。2、品味文中细节描写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2、合作、探究解决预习反馈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1947年7月,被开辟为殉难纪念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5年1月27日于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举行了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 囚 房 (三)整体感知——动情 1、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 2、参观的顺序是怎样的? 按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的顺序参观。 主导问题: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记者为什么还要去报道,这个题目取得好不好? 明确:① “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②“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③取得好,充满悬念的否定句,以欲情故纵之笔引起读者兴趣。 课文赏析——动心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赏析课文: 精巧的视角 精彩的细节 精炼的语言 1、精巧的视角 不同于以往新闻的写作视角,在客观叙述的基础之上还有作者浓烈的主观情感,突破零度写作的传统模式。 零度写作 新华社电 昨晚十点,北京新华路中段一家KTV发生特大火灾,造成6人死亡,12人受伤,其中3人伤势较严重。目前,还不清楚火灾原因,警方正在全力调查。 明确:写作视角是客观报道、零度写作。 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奥斯维辛集中营血腥的场面,我们如何感受到它的血腥、惨绝人寰的? 通过描写参观者的一系列行动神态来反映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惨绝人寰的历史事实。这是从侧面来体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德国法西斯的残暴。 采用取镜采景法,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位摄影师,自己去抓拍镜头,体会作者的感情,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 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②拥挤的囚犯宿舍——“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③遇难者的鞋子——“…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④执行绞刑的地下室——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2、精彩的细节描写 ①课文中还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 ②在这里作者突出的描写了这个姑娘的形象,“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暖和地微笑着”,作者通过这样的一位女孩要表达什么? 明确: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被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应该永远铭记纳粹的罪恶。 ③课文开头写集中营所在地 “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上:以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如果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到这一切,这样写有悲上加悲的效果。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情感上:没有新闻,实乃愤激之言,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作者内心汹涌澎湃。 3.精炼的语言 这则新闻开头和结尾的语言如散文诗般的优美,新闻主体的语言又不乏反讽和凝练。 在布热金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预习材料3-IFS集成财经服务变革.pdf VIP
-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教学课件.ppt VIP
- 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径河延伸线工程.pdf VIP
- ECMO学习心得体会重症医学科陈仁山.pptx VIP
- 2025年度“三会一课”及“主题党日”活动计划表+2025年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doc VIP
- 最高法案例库-与公司有关的纠纷02-广东某乙公司诉某甲生物公司股权转让纠纷案.pdf
- 心力衰竭专家共识2025年.pptx
- 2023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pdf VIP
- 2024-2025学年深圳市育才二中小升初入学分班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 2025年深圳市育才二中小升初入学分班考试数学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