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驱动历史车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风力驱动历史车轮.doc

风力驱动的历史车轮 王守谦 原创 | 2012-10-05 08:59 |   风力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能源形式之一,古代人广泛利用风力驱动,推动了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快速发展。   在蒸汽机出现之前,除了水力、畜力等常用动能之外,飘忽不定的风也成了人类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伙伴,被广泛应用于粮食加工、信息传递、灌溉和水上交通。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早期中国人利用风力的广泛与高效,中华文明的帆樯才高扬南下,在十六世纪之前的海洋上独树一帜。同样也是借助风的驱动,伊比利亚半岛的航海家不但以更大的成就终止了中国的航海传奇,而且促成了更多大陆陆块的邂逅,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由此发端。  听风、测风是利用风力的前提,也是关键。至少在商代,善观天象的巫师已经懂得判断风向。他们在风杆上悬挂质地轻薄、易于飘荡的布帛或长羽,制成一种叫做“伣”的简单示风器,作为宫廷安排政治日程或日常活动的参考依据之一。秦汉时期继续沿用,但已被称为“綄”或者“五两”。汉武帝时期,建章宫的屋顶或壁门上安装有铜凤凰,“下有转枢,向风若翔”。一旦有风吹来,即呈迎风欲飞状,看凤首即知风向。东汉名士张衡不但对地震观测颇有心得,还深通相风之术。他曾发明相风铜乌,“遇风乃动,察其所自,云乌动百里,风鸣千里”,既可测知风向,也能测出风力。   风力驱动农业进步   在农业时代,谷物清选加工业是风力利用最为广泛的生产领域之一。先民们最早只是依靠自然风的吹拂,即利用杴和飏篮的“扬”法,把谷粒与秕谷或谷物表皮分开。随着技术和工具的不断改进,自然风和人造风开始被互补利用。先是利用簸箕所产生的间断的人造风,后来则出现了门式大风扇和可连续做功的风扇车。英国学者李约瑟对后者评价极高,认为“中国旋转式鼓风机(卧轴式风扇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进风口总是在中央,因此必须承认它是所有离心式压缩机的祖先,甚至连现代的巨型风洞也是从它们演变出来的。”   农业和其他领域的给排水作业,是古代中国利用风能的另一种形式。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常常采用立轴式风车和卧轴式风车代替人力。前者利用自然风的动能推动风车叶片,将气流的直线运动转化为圆周运动。卧轴式风车则是通过调节帆脚索,使帆面与风轮的回转平面保持适当的夹角,利用风帆与气流垂直方向的分力产生驱动力,驱动风轮转动。这些风车的硬质平衡纵帆能够充分利用侧向风。其风向调节系统不仅不受风向影响,而且可以根据风力大小,改变帆的受风面积。   明代文献对风力给排水的生产活动记载颇多。童冀的《水车行》一文对零陵一带使用风力翻车的情景作了如下描述:“零陵水车风作轮,缘江夜响盘空云。轮盘团团径三丈,水声却在风轮上。……轮盘引水入沟去,分送高田种禾黍”。徐光启曾著有《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两书。前者记载,河北、河南等地曾利用“高山旷野”的风力,驱动“风轮”灌田。后者则称,江南“以风帆数扇”驱动翻车,“去泽水以便栽种”,即利用风车排出低洼地的积水,开荒种田。到了晚明,官员王徵曾与旅华传教士邓玉函(J.Terrenz)编译《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介绍西方的风车,但已经无法引起关注,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国风车技术早已成熟并在各地广泛利用了。   时至清代,风力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更为普遍。清初学者方以智所撰《物理小识》记载,江苏淮、扬等地到处可见“用风帆六幅车水灌田者”。另一学者金武祥也发现,通州、泰州等地遍布立轴式风车,“随风左右,下置龙骨车,挽水而上,日夜不绝,较水车同一便疾也”。对于以旱作为主的北方人而言,风力车水是一件新奇的事情。天津塘沽籍官员井煦饶有兴味地写道,在江南“见有稻田以风车提水,仿式造之,布帆八面,上有铁柱,下有铁碗,随风而行,不烦骡马。择临滩地势宽广者试用之,费省功倍。”   滨海盐场的给排水作业需要大量人力,为节省成本,也多用风力代劳。清代学者周庆云称赞天津长芦盐场的风车投入少,功效高,“有风即转,昼夜不息。不假人工,不资人力,洵佳构也”。在民国时代,从苏北到福建莆田的大多数盐场几乎都能看到立轴式风车的缓缓转动。甚至到了建国初期,渤海之滨的汉沽塞上区和塘大区还有立轴式风车600余部。   工业革命以前,中国以外的其它地区也非常依赖风力。据学者查尔斯?辛格在《技术史》一书中的记载,“在阿富汗,所有的风车和提水的轮子都是由北风带动的,它们都朝向北。风车附带有一系列百叶窗,通过关闭或打开百叶窗就能控制风的进出。如果风力太强,面粉会被摩擦产生的巨大热量烘焦变黑,甚至磨石也会因变热而碎裂”。   13至14世纪,欧洲低地国家、德国北部平原和拉脱维亚、俄国低海拔平原地区,也开始使用塔式风车。在那里,“风车主要用作提水机或抽水机的原始动力”。西多会的僧侣,曾在湖泊和沼泽地区大规模地推广风力排水装置。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在小说《堂吉诃德》中对主人公与风车的战斗的描述,事实上正是当地风

文档评论(0)

youyang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