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doc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生一代是祖国的栋梁,是民族未来的希望,培养中学生一代健康成长是家庭,社会,学校,家庭的重任与使命。中学生的年龄主要之中在12至18岁之间,在这个年龄阶段中学生经历了几个过渡时期。一是从童年时期向中学生时期过渡,二是逐步从稚嫩时期向成熟阶段过渡。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各方面的思想都不成熟,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同时中学生在中学又是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学生身心发展处于一种矛盾和不平衡的状态。一方面他们进入了身体发育的加速期,身体外形和机能急剧变化,自主意识、自我意识和成人化意识日益膨胀。另一方面由于年龄和社会认知的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这种矛盾和非平衡的状态会引起中学生自我认知的尖锐冲突,由此带来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矛盾和问题行为,对中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些个人成长中的社会性问题。 中学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然而在生活中,有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习惯,是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人口变迁,人们居住的密度也越来越大。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的挑战和困扰。目前中学生犯罪和其他社会问题屡见不鲜,中学生犯罪,已经被当今世界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通过一些中学生犯罪的案例研究表明,很多的犯罪行为都是从中学生时期的不良行为开始。如果我们能在中学生的这些不良行为的萌芽时期找到成因和对策,那社会就能将中学生的犯罪扼杀在摇篮之中,就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减少很多的危害。因此,分析和研究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既有着现实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又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心理学家维克曼(Wickman,E.K.)在20世纪20年代对“problem behaviors”做出了最早的界定,他认为“行为,从社会意义来看,是社会评价和社会规范的结果,而问题行为则表示在个体行为与社会行为的规范和要求之间发生了冲突。”而维克曼(Wickman,E.K.)他本人也成为国外关于“问题行为”定义的第一人. 此后,引发的大量的学者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比如对不良行为的划分中,美国心理学家拉特(Rutter,2003)将不良行为分为A行为(违纪行为或反社会行为)和N行为(神经症)行为;而对问题行为形成因素的研究中,霍姆斯等(Holmes 2001)认为,导致中学生品性障碍和反社会人格障碍发展的危险因素有个体本身差异(气质、焦虑、学业不良);心里社会或环境因素(严厉惩罚、父母冲突等),遗传和神经化学因素; 而帕特森等(Patterson,1989)研究发现,不良的教养态度和行为与子女的反社会行为有着因果关系,家长不良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是致使子女发生问题. 由于对不良行为概念的界定不同,因此对不良行为的划分有很多,主要的有这样几种分法:二分法,三分法和六分法。 二分法:很多研究把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分为外向型行为问题和内向型行为问题,前者指的是具有攻击性或者给外界带来伤害的行为问题。二后者指的是自我封闭,对外界不构成威胁的退缩行行为问题。 三分法。奎伊等研究人员,把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人格型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平时思维不易集中,胡思乱想,喜欢做白日梦,异想天开,但是一般不会给他们造成伤害。与人格型相对应的就是行为型,行为型顾名思义一定是表现在行为上,带有很强的攻击性,会给外界或他人带去不必要的伤害。比如表现在上课开小差,讲小话交头接耳等等。三是情绪性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学生情绪烦躁易怒,焦躁不安,对外界有很强的抵触情绪。比如学生厌学,脾气暴躁等等 (二)中学生不良行为成因研究 国外学者对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化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三层级说。日本学者北尾伦彦认为不良因素可分为三个层级,一次性因素是直接因素,二次性、三次性因素是间接因素。一次性因素分为学生方面的因素和教师方面的因素。二者相互联系。二次性因素包括情商、智力、动机等心理性因素。三次性因素是关于环境方面的条件,包括家庭、班级、学校、社会等因素。北尾伦彦认为:问题学生的形成是有多种的因素。双因素论。日本儿科医生佐野良五郎从身心发展进行分析,认为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因素;二是生理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养育态度。同心圆俄罗斯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外因素构成了一个同心圆,核心的圆表示内因,环绕它的一个个外圆表示的是外因. (3)关于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对策研究行为的对策研究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国外强调社会的功能,他们会使用社会和某些慈善机构一些大环境去让他们自己

文档评论(0)

绿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11月27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