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似乎被时光淹没了的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似乎被时光淹没了的人

一个似乎被时光淹没了的人   这段时间,因故阅读了大量师陀的小说和相关评论。第一次知道师陀,是2011年在鲁迅文学院读书时,施战军先生授课时曾多次提及,不过当时也没有刻意去翻阅他的作品。也许,作者与读者总是需要一个奇妙的机遇,才得以在文字中相逢。 中国论文网 /5/view-7252313.htm   有种荒诞的感受:作家的生平是他们作品最好的注解。有些作家因际遇波澜壮阔或旖旎浪漫,在很大程度上微妙地提升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魅力,比如丁玲,比如徐志摩;还有些作家,因经历相对简单平朴,即便作品更具有经典性,也往往被忽略或低估,比如师陀,比如废名。这是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国外,无论欧洲或拉美,似乎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作家缺乏艳遇或从不和意识形态挂钩而导致作品被低估。比如简42岁时死在她姐姐的怀抱里。可这并没有妨碍她成为英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比如伊丽莎白20世纪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她的一生除了旅行并和一位女同学同居过五年,履历苍白如雪。类似的人还有很多:弗兰纳里,我们只知道她患有红斑狼疮并养了只孔雀,总是拄着支拐杖;卡佛当了大半辈子蓝领工人,十九岁做了父亲,除了跟契弗是不错的酒友,喜欢跟理查德……   师陀是河南杞县人,原名王长简,生于1910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九一八事变发生,即参加反帝大同盟,进行救亡宣传工作。最初的小说《请愿正篇》发表于《北斗》。1932年与汪金丁等创办文学杂志《尖锐》。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1937年因艺术风格独特而获《大公报》文艺奖金。1936年秋,从北平到上海。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遂长期蛰居于日军占领的上海。1941年至1947年,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果园城记》的大部分写于这个期间。师陀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建国以后,他当过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后来到作协上海分会当专业作家。   读师陀小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他在小说叙事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某种探索和创新。这种探索和创新在当时比较稀有。当时乡土派、人生派等小说流派已经形成并产生了影响。对文体有着自觉性的代表人物是施蛰存,他在对外国文艺的译介中慢慢潜入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内部,“选择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指针,以修辞绵密瑰丽的语言演绎情节开阖有致的故事,和1940年代的“九叶诗派”共同构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履痕不及西土而西风自然风行水上的独特文化景观”(见度娘)。但是很少有人提及师陀在文体上的摸索。当时,沈从文、老舍、张爱玲、萧红、废名他们都是老老实实的用传统手法创作,但师陀却不然。我一直想不明白,他这种在小说文体上的自觉性根源是什么呢?   在《果园城记》这部小说中,师陀以一个回到儿时寄居地的青年人马书敖的视角,对果园城里各色人物进行了梳理,进而挖掘出隐藏在时光之下的哀伤和丑恶。在小说中,“我”是个无所不知的窥探者,对他人的人生际遇和精神状态了如指掌,这和舍伍德25个既独立成篇又相互沟通的故事构成。舍伍德姆;有内心里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表面上却唯唯诺诺的母亲;有总是神神秘秘在纸团上写字、到最后也没人知道他写了什么的医生……可以说,乔治   而在《果园城记》里,“我”(马书敖)也是个类似乔治1919年,当1936年师陀写《果园城记》时,《小城畸人》尚未有中译本。师陀这种写作手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该是开创性的、独一无二的。《小城畸人》影响了后世很多作家,伊丽莎白长篇小说《奥丽芙2009年普利策小说奖),也采用了同样的结构。在这部长篇里,奥丽芙很多时候只是个过路人,或者说,是小镇庸俗生活的见证者、参与者。由此可探知美国文学里那种鲜明的传承和拓展。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类似《果园城》结构的小说几乎没有。我想,这大概跟师陀的小说没有被广泛普及阅读有关,对他比较关注的,可能只有那些研究文学史的学者和中文系的学生。   长篇小说《结婚》的叙事方式也颇为独特。《结婚》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是以第一人“我”――即主人公胡去恶写给“你”――胡去恶的女友林佩芳的书信形式展开的。在这里,叙述人不是作者,但在叙述者身上总是存在着一个潜在的审视角度,即作者的审视角度。随着众多人物的出现以及情节的不断推动,师陀显然感受到了第一人称书信体叙事方式所带来的桎梏和限制,于是从《下卷》开始,他转向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和全知全能叙事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我不知道,《结婚》的这种结构在现代长篇创作中是否也是首创?   在他颇负盛名的《无望村的馆主》中,有种更有意味的叙事方式。小说里的叙述者是“我”,但在小说的跋里,作者突然跳出来说,“我”的妻子其实就是小说中已经死去的陈世德的前妻百合花,“我们”生活得很和美。这样就突然出现了一种奇妙的离间效果,因为我们在小说的跋里,一般都是作家真实身份在讲话,但在这部小说中,跋里的作者仍然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