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

一个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   因为飞机晚点,到达梅州时已是深夜。汽车在几乎没有灯光的暗夜里穿行,朦胧中,高大的树木从眼前划过,可以感觉得到南国的幽深与湿润。 中国论文网 /7/view-7203727.htm   在鸟儿的鸣叫里醒来,窗外微雨初歇,我们的梅州行正式开始。虽然早就知道梅州是客家的集中居住地,但一直生活在长江岸边的我对客家文化实在是所知甚少。曾经在教书的时候,跟学生讲解到过客家方言,告诉学生它是中国七大方言之-,是不同于南北方言的一个独立的分支,至于客家话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特殊的方言便不是蜻蜓点水式的讲课所能深入到的。   而现在,踏上梅州的土地,客家话便不绝于耳了,女孩子们说起来曲折婉转,男人们则带着浓重的喉音。虽然注意地听了半天,一句也没能听懂,但总算是学会了一个第一人称的字“亻??”(ngai),客家人就是这样称呼自己的,这个字在字库里都没有收入,是单人旁加一个悬崖的崖的下半部分。在客家博物馆,迎面而来的就是这个巨大的“亻??”字,占满了一面墙,可见这个字在客家文化里的分量,用讲解员的话来说,它就是客家精神的体现,客家人创造了这个字,人站在悬崖的边上,每走一步都如临深渊,客家人时刻在提醒自己身处危机之中,需要不停地奋斗。的确,这个族系在历史上就是一个不安定的群体,据说它们曾经经历过六次大迁徙,客家先民发源于中原河洛一带,自东晋以来,为躲避战乱和灾荒,数次被迫大批向南迁移,辗转到闽、粤、赣交界之地,由于不断迁移,每到一处都如同过客,当地人称他们为“客”或“客人,他们自己也以“客”自居,最终“客家”成了这个族群的代称。在博物馆里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晋唐南迁始河洛继赣汀终聚嘉应皇皇客都中州文明光大地”,下联是“明清西徙历婆罗踵五域更布全球泱泱华夏乡邦俊杰展鸿图”,它既反映了客家的过去和现在,也展望着客家未来。   一个以“客”为称的族群注定是会有一种不安定、不安全之感的,所以他们抱团取暖的心情才特别迫切。这种感觉在我一次次走进他们的围屋时越来越强烈。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大埔的蓝氏泰安楼,这个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建筑,至今依然稳稳地站立在那里,它的外墙像城墙一样地高大威武,有十几米高,近一米厚,大大小小石块嵌在墙里,给人坚硬、稳固、凛然不可侵犯之感。大门和窗都很小,与房屋的整体很不相称,与采光和通风相比,客家人一定是认为防御更为重要。走进大门,里面别有洞天,中间是方形的二堂二横的祖祠,外环是一个三层的弧形小楼,青砖黑瓦,在远处青山的衬托下,气势巍然。据说蓝氏的后代依然在这里生活,但我们楼上楼下转了一圈,都没有见到人,唯有木梯,古井,长满苔藓的卵石地面,似掩似闭的门,红色的对联和灯笼,竹竿上晾晒的衣服,门边载重的二杠自行车,在默默诉说着蓝氏族人的过去和今天。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期待的林氏花萼楼的参观临时取消了,我只能在图片和书籍中一睹它的面目。花萼楼比我们看到的泰安楼还要早建一百多年,与泰安楼前方后圆的造型不同,它是标准的圆形土楼,而且是三个大圆,内环是一层的平房,二环是两层楼,三环是三层楼,这与我想象中的客家人的守城建筑相吻合,越中心,越低矮,越安全;越外围,越高拔,越抵御。据说它的门楼上还有蓄水池,有孔眼导出,那是为了防御火攻的装置,外墙开的是窄竖的长窗,平时通风战时则可以作为枪孔,可见客家人为了族群的安全真是煞费苦心。   一路上,老是听到“围龙屋”这三个字,我开始以为客家人的屋子都叫围龙屋,其实不然,客家人把他们的住处统称为“客家围”,而围龙屋只是其中的一种。客家围屋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和哲学思想,也是客家文化的精华所在,而它的建筑艺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在梅州的南口镇,就看到了这样一个别致而完整的围屋――“南华又庐”。   穿过一片稻田,首先看到了青山掩映下的一排民居,它背靠青山,面向平原,前低后高,自然浑成,与周围的景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同行的梅州朋友告诉我们那是南华庐,建成较早,但格式较为简单,而我们要去的是它对面的南华又庐,因为创建人希望能秉承南华庐的传统,便起名“又庐”。   走近南华又庐,果然气象不凡,砖砌的围墙里面有一个宽敞的院落,主体堂屋的大门上“南华又庐”的匾额十分醒目,稳健敦厚又不失华采,匾额上题有“光绪三十年”“潘承先建”的字样,表明它于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建成。大门两边有极细腻的工笔纹饰,线条轻盈流畅,色彩斑斓,横梁上的木雕和彩绘也显出主人的喜好和性情。南华又庐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主人的大手笔和大气象,它占地―万多平方米,房屋的中轴线上是上中下三堂,左右两侧各有四堂共计八堂,号称“十厅九井”,是此房创建人潘祥初为八爪JL子精心安排的,每一堂也是一个独立的围屋,在围屋的后面是枕房,各堂的厨房都集中到这里,再后面还有一座大果园,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