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己的方式”写“自己的历史”.docVIP

以“自己的方式”写“自己的历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自己的方式”写“自己的历史”

以“自己的方式”写“自己的历史”   “大家”阅读 中国论文网 /7/view-7230486.htm   互联网时代,读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却往往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有锐度、温度、深度和多维度的思考与表达,最值得阅读的网络优质原创内容,快速呈现给读者,是《世界文化》与腾讯《大家》建立合作的初衷与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家”阅读】每期将臻选《大家》所汇聚的中文圈知名学者、专栏作家的最新文章,与读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   1942年,《烛烬》在布达佩斯出版,作者马洛伊“人在孤独中能够洞悉一切,什么都不再害怕。”   1989年,他在美国圣地亚哥的家中举枪自杀,孤独的他确实什么都不再害怕,包括死亡。在他离世25年后,也就是2014年的一天,我在布达佩斯街头游走,走进每间偶遇的书店,只为印证这样一个“传说”:如今布达佩斯每家书店都有马洛伊专架。   那时,马洛伊这个名字于我而言也只是个符号。我大致了解他的经历,但未曾读过其作品,因为直到2015年10月,他的《一个市民的自白》《烛烬》和《伪装成独白的爱情》才首次于中国大陆出版发行。   市民阶层的叛逆者   从政治概念而言,匈牙利一度被划归东欧世界。但在马洛伊出生的1900年,这种政治标签尚未出现,人们对欧洲版图的划分仍基于地缘,匈牙利理所当然属于中欧。 马洛伊雕塑   提及马洛伊的家乡,它当时确实属于匈牙利,可如今却已在其版图之外,被划入斯洛伐克疆域,即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科希策(Kasaa)。即使是2013年的年度欧洲文化之都,坐落在霍尔纳德河畔的科希策仍不为人们所熟知。在这个见不到中国游客的小城里,并未留存马洛伊的痕迹。斯洛伐克最大的教堂圣伊丽莎白大教堂静静矗立在市内,这座建于14世纪的教堂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欧洲哥特式大教堂中最为靠东的一座。这似乎是一种隐喻――在哥特式建筑乃至其背后信仰大肆扩张的那个时代里,这里或许曾是一道分界线。这让我想起了距离科希策不远的匈牙利北部名城埃格尔,在那座以酿造公牛血葡萄酒著称的古城里,遍布巴洛克式建筑,但却有一座突兀的伊斯兰尖塔遗迹,笔直向上的它撑起了埃格尔的天际线,见证着埃格尔曾被鄂图曼占领的历史,土耳其人留下的清真寺和伊斯兰建筑多已不存,唯有高耸的尖塔成为城市制高点。   东西文化的碰撞在马洛伊出生时便已成历史,但遗迹仍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思维乃至情绪。如果你认为空间的胶着尚不足以做到这些,那么时间轴的作用力会添砖加瓦――在人类历史上,还有什么时刻会比新旧世纪之交更具有象征意味?   曾有人说,《一个市民的自白》堪与《追忆似水年华》比肩,这过誉之词只能用作广告语,但二者风格相像确是事实。书名中的“市民”并非普通阶层,而是特指20世纪初那个资本主义黄金时代里的匈牙利特殊社会阶层,包括贵族名流、资本家、中产阶层和没落贵族等。马洛伊家族背景显赫,祖上是贵族,父亲是律师,母亲也是知识女性,是毫无疑问的市民阶层。   但新旧时代的碰撞,往往对这种既拥有贵族传统、又恪守市民伦理的家庭影响更大。这种影响无法以精致生活和优雅品味抵消,因为它引发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冲突令人内心煎熬。如今的科希策中心大街,历史建筑林立,包括优雅的巴洛克式市政厅,人们在此穿行,或坐在路边的咖啡厅享受阳光。但在当年,这条大道曾被一分为二,一边供贵族散步,另一边则由仆人和平民行走。市民阶层中的新兴资产阶级,更是在夹缝中生存,他们一方面吸收自由平等的观念,希望善待贫民,哪怕只是姿态;但另一方面又追求贵族式的生活水准,甚至被贵族式道德观所影响,不与贫民过多接触。   《一个市民的自白》的第一部分便以家族史和童年生活为蓝本,讲述中欧市民阶层的生活。与《追忆似水年华》相似的是,它详细记录了市民阶层的种种生活,细致到了房间每件家具的雕花、书柜中藏书的作者、大街上人们的装扮……从国王到路人,各有刻画。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马洛伊,选择倾向自由与平等,这使他注定成为市民阶层的叛逆者,并最终成为流亡者。   有人曾这样写道:“(马洛伊)预见了自己的后60年,预见了包括索尔仁尼琴、纳博科夫、布罗茨基、米沃什、昆德拉、史沃克莱茨基、卡达莱、贡布罗维奇、马内阿、温茨洛瓦、埃里亚德、齐奥朗和赫塔”   这个选择是流亡。但马洛伊并不一样,因为他选择了主动流亡,他所要逃离的是所有束缚自由的体制与观念。   青春时代的流亡   在山脚下坐上通往布达皇宫的缆车,一路向上,多瑙河的美景亦呈现眼前。链子桥是多瑙河上最著名的一座桥,距离布达皇宫也最近,它在我眼前延伸,直至对岸的佩斯。   布达和佩斯原本就是两座城市,隔多瑙河相望,后来才成为今天的布达佩斯。1918年,18岁的马洛伊应征入伍,但因为身体羸弱未被录取。这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