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习题SJ解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下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 (1)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___________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________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Ach);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__________,引起肌肉收缩。 (2)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Ach受体当作抗原,使___________被激活而增殖、分化、产生Ach受体抗体。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Ach不能与Ach受体正常结合,导致_______________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3)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_________发育成T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___________免疫的应答。 解析:(1)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出,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释放递质。通过图,看出递质引起肌膜电位变化,从而发生肌肉收缩。 (2)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因此使B细胞被激活而增殖。突触释放递质,导致肌膜电位变化,因此是化学信号→电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3)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处生成T细胞。根据题2?可知是抑制体液免疫应答。 21.研究人员同时进行了多种植物激素对豌豆植株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见下图。请分析回答: (1)比较曲线 可知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比较曲线 可知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2)经研究发现,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远高于顶芽,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可向侧芽运输,这说明此过程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 。 (3)比较曲线1、3、4可知 。 (4)秋季来临,植物的叶片逐渐衰老和脱落,与此有关的激素是 。 (5)综上可知,植物体的生长、发育是 的结果。 * 1.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于兔子,2/5来自于鼠,1/5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 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 ) A.600 g B.900 g C.1 600 g D.5 600 g B 3.有数字1到8的8个物种,每个物种在生物群落甲、乙、丙的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数/m2)。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 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 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共生 D.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群落 种1 种2 种3 种4 种5 种6 种7 种8 甲 92 4 0 0 1 1 1 1 乙 0 25 20 20 20 5 0 0 丙 0 65 20 10 3 2 0 0 C 4.某种群出生率如图曲线Ⅰ,死亡率如图曲线Ⅱ,则在哪一时期( )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容纳量的顶点 A.a B.b C.c D.d C 5.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 6.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j、k、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C.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m,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m×(c/a) D.若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为农田生态系统,则群落的演替方式是初生演替 C 7.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全面建成通车,其中在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的一段,专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设计了33条通道(如桥洞),格外引人注目。该设计的目的不包括 A.防止藏羚羊出生率下降,维护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 B.尽量保护青藏高原的原生态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 C.避免因青藏铁路的阻隔形成地理隔离而出现新物种,保持藏羚羊遗传

文档评论(0)

南非的朋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