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之间-景德镇的陶瓷手工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旧之间-景德镇的陶瓷手工艺

新旧之间:景德镇的陶瓷手工艺   对景德镇来说,手工艺行业和手工艺人在近二十年的改变,比成为瓷都后这过去的一千年都还要大。究其根本,是陶瓷和手工艺这样延续千年的概念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年轻的手工艺人来说,他们不得不迅速学习和适应这新旧之间的剧烈变迁。 中国论文网 /4/view-7246045.htm   “在过去,光是磨这刀,就要学一年”。在一间小小的凌乱工作室里,景德镇的利胚(陶瓷成型中一道工序、工艺)师傅张华轻轻说道。他手中的刀,比手术刀还要细长轻薄,质地十分柔软,有些还呈蝴蝶形,被称为蝶形板刀,可以随着利胚的要求而改变刀身的形状。说这话时,他也没停下手上的活。   在景德镇手工陶瓷生产的流水线上,拉胚师傅拉出来的胚,通常都比较厚重,如果追求厚薄匀称甚至薄如蝉翼的薄胎瓷效果,那么无论如何都需要利胚。对于追求精细效果的如品杯、盖碗之类器形较小的器具来说,利胚几乎就是另一次彻底的定型:原来重100多克的粗胚修胚后将只有20多克,而它的形状和给人的感受也会发生极为微妙的变化。但这一道颇为重要的工序,只是陶瓷成形的七十二道工序中并不起眼的一道。   作为一名手工艺人的张华,1985年出生,如今还未满30岁的他,算来却已当了12年的利胚师傅。在景德镇从事传统技艺的手工艺人中,他的年纪比较轻,资历则不深不浅,但水平却不错。靠着手里的一把刀,他已经修了房,买了车,娶了媳妇,生了孩子。   “在景德镇,我们这个行业还蛮特殊的。”张华说。他的“特殊”大概就是指,只要不懒,景德镇的手工艺人总能生活得不错――不愁没有人请,不愁没有活干,也不会为了生计而过于奔波,这大概是很多人向往的一种状态了。   不过,对于张华来说,或者对景德镇很多传统的年轻手工艺人来说,这种状态,却让他迷茫和无奈。   所谓传统手工艺人,指的是按照景德镇传统传承方式学艺的艺人,他们拜过师傅,做过学徒,在短则3年长则10年的学艺生涯中,专心学习制陶的一个工艺环节,直到出师,自己成为师傅。   就像张华,15岁学艺,18岁出师,学了3年,只学习陶瓷制作流程中一道看似简单的工序:利胚。而且,他只修圆器的细胚。所谓圆器,指的是陶轮上拉坯成型的盘碗杯,而在圆器中他也专攻小器,也就是如茶壶、小茶杯和花插等等的小型生活器皿。   传统手工艺的分工有多细   “陶瓷有七十二道工序。”这句话几乎被每个景德镇的手工艺人都挂在嘴边,它出自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其实一件传统的陶瓷器具所经历的工序可能远比七十二道更多。一千多年的积淀,景德镇早已形成了分工极其细致的系统陶瓷业,通常说来,其工艺流程可以大致分为淘泥、滤泥、纳泥、拉坯、印坯(两次)一、画坯(器内)、施内釉、利还(器外)、画坯(器外)、施外釉、挖坯(器底)、写底款、施底釉、装烧等。但细分起来,光是原材料的准备就需要经过高岭土及陶土的选矿、将瓷石用水碓捣碎、淘洗泥料、按照比例将泥土进行调配、精淘、滤水、上饼、陈腐、打泥等多道加工。   每一次加工背后都需要多个手艺师傅。接下来做胚的大环节又包括了拉胚,修胚、粘接、打章、干燥、抹胚等多个小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涉及一个专业甚至多个专业,每一个环节都有着各自的手艺传承,不同行业分工的手工艺人可能穷其一生也对其他环节知晓极浅,甚至可能一无所知。   在1936年的《江西年鉴》上,将景德镇的瓷业按照经营范围分为制瓷业、琢器业、彩绘业、烧窑业、匣钵业、茭草业,而这还不包括瓷土业、看色业、窑柴业、瓷绘颜料业等许多为瓷器烧制服务的行业。在不太远的过去,哪怕在民国时期,景德镇的陶瓷艺人,都严格遵循着这极致细化、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的行业分工,将自己毕生的手艺集中于这七十二道工序中的其中一个环节中,各司其职,不断磨砺,从而最终将一件件的艺术精品送往了全世界。于是,“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就不仅仅是陈述一个事实,而是景德镇陶瓷手工艺人的骄傲和底气所在。   过去在景德镇学徒有多不易   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的同时,导致了技术传承的郑重:在景德镇明清时期的“奉宪”瓷板碑文中,记载着五府十八帮的装小器业(将小件陶瓷进行分装的行业,景德镇的陶瓷大致按大小分为小器和大器)收徒的规章:“古来旧章,十年一界放脚”,也就是十年才能收一次徒,学徒三年,三年期满,“不得私乱行规”。据老窑户巢克谦的回忆,有些行业带徒弟甚至要冒生命危险:“小器业带徒弟要经迎红篮这个过场,十年一届,反对带徒弟的人会拦路动武……迎红篮过程中,要迎过一条街没被阻住就算成功,可带徒弟,否则不能。”   而雕刻业则五年收一次徒弟,做坯这行三年收一次徒弟。这期间如果人手实在不够,必须招徒弟维持行业,称作“开黑禁”。“开黑禁”并不容易,需要征得专门执行行规的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