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机械原理课程作业(一)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题号:1-A )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成 绩
同 组 者
完成日期 2014年1月1日
目录
一.题目及原始数据 3
二.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方程 4
三.计算程序框图 6
四.计算源程序 7
五.计算结果 13
六.运动线图分析 17
七.运动线图分析 19
八.体会及建议 20
九.参考书目 20
题目及原始数据
1.如图1所示平面六杆机构,试用计算机完成其运动分析。
图1
设已知各构件的尺寸如表1所示,又已知原动件1以等角速度沿逆时针方向回转,试求各从动件的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及E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已知其尺寸参数如下表所示:
表1 平面六杆机构尺寸参数
() mm
组号 2 3 4 5 6 α A B C 2-A
2-B
3-C 26.5 67.5 87.5 52.4 43 600 2=116.6 2=111.6
2=126.6
2、题目要求与成员组成及分工:
(1)题目要求:
三人一组计算出原动件从0到360时(计算点数N=37)所要求的各运动变量的大小,并绘出运动曲线图及轨迹曲线,本组选取题号为:1—A,1—B,1-C组。
(2)分工比例:
学号 姓名 分工 2011300652 张正栋 报告书写,制图、程序 2011300620 肖川 制图 2011300622 尹志成 方程推导 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方程
位置方程
在图1的直角坐标系中,建立该六杆机构的封闭矢量方程:
将上式写成在两坐标轴上的投影式,并改写成方程左边尽含未知量的形式,即得
将上式化简可得:
由以上各式即可得。
速度方程
根据Aω=ω1B,可得
化为矩阵形式为:
加速度方程
矩阵对时间求一阶导数,可得加速度矩阵为:
E点运动分析
位移:
速度:
加速度:
计算程序框图
图2
计算源程序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includemath.h
#define PI 3.1415926
#define N 4
void Solutionangle(double [18],double ); /*矢量法求角位移*/
void Solutionspeed(double [N][N],double [N],double [18],double ); /*角速度求解*/
void Solutionacceleration(double [N][N],double [N][N],double [N],double [18]);/*角加速度求解*/
void GaussianE(double [N][N],double [N],double [N]);/*高斯消去*/
void FoundmatrixA(double [18],double [N][N]); //创建系数矩阵A
void FoundmatrixB(double [18],double ,double [N]);//创建系数矩阵B
void FoundmatrixDA(double [18],double [N][N]);//创建矩阵DA
void FoundmatrixDB(double [18],double ,double [N]);//创建矩阵DB
//定义全局变量
double l1=26.5,l2=105.6,l3=67.5,l4=87.5,l5=34.4,l6=25;
double l2g=65.0,xg=153.5,yg=41.7,inang=PI/3,as1=1.0;
//主函数
int main()
{
int i,j;
FILE *fp;
double shuju[36][18];
double psvalue[18],a[N][N],da[N][N],b[N],db[N],ang1;
//建立文件,并制表头
if((fp=fopen(file1.txt,w))==NULL)
{
printf(Cannt open this file.\n);
exit(0);
}
fprintf(fp,\n The Kinematic Parameters of Point 5\n);
fprintf(fp, ang2 ang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