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心得重点.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理解华爱华老师笔下的“活动区游戏” ——读《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有感 一线教师学《指南》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读《解读》。近日,通读华爱华老师的文章《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让正在开展个别化学习与幼儿低结构自主游戏实践研究的我,如沐甘露。 文章分为三部分:一、实施《指南》当以游戏为基础活动。二、活动区游戏环境的创设与《指南》中目标的实现。三、教师在活动区游戏中推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我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什么是游戏、哪些是适宜的活动区材料、教师如何观察分析与有效介入幼儿游戏进行思考与理解。 一、扩展阅读:游戏是孩子的天地,纠正实践中的误区。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口号,从我参加工作起,就一直被喊着。但究竟什么是幼儿的游戏,阅读了《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后,我有所理解,但仍有迷茫。所以,我又搜索了华老师其他有关游戏的文章。《幼儿园实践中的误区》一文,令我茅塞顿开,文中所列举的“误区”事例,在我的工作实践中都有存在,引发了我对游戏的深入反思与观念纠正。 误区1:把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和认知发展价值对立起来。 华老师列举的事例是这样的:在美国的一个幼儿园,孩子们正在自发地进行各种活动,其中有个小女孩正在用紫色的蜡笔给画纸上的橘子涂颜色。一位来访的中国教师提醒正在带班的美国教师:“孩子给橘子涂色用错了颜色。”而美国教师却回答说:“她在游戏。”可是中国教师又说:“在游戏中教会孩子使用正确的颜色,这正是机会呀!” 华老师分析:这个案例中的两位教师,对游戏的发展意义的看法是对立的。美国教师的看法是:既然是游戏,那就随孩子去吧,只要孩子高兴。中国教师的看法是:即便是游戏,也承载着教育的功能。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会有这样的想法:投放蜡笔、画纸等游戏材料时,就预设了正确使用颜色、颜色不能涂到轮廓线之外等行为目标。反思游戏的内涵,这种在游戏中附加外在目标的做法,着实让孩子丧失了游戏的自由。但“随孩子去”这种教师的无作为的行为,又让我对教师的作用产生了迷茫。阅读了文章,华老师告诉我:“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理解幼儿游戏行为带来的发展信息,为幼儿提供顺应其游戏需要的生成式回应。”这种指导游戏的技巧是我作为老师应该提高的。 误区2:把作为教学手段的游戏等同于具有游戏形式的教学。 ●小鱼找朋友:幼儿身配小鱼胸饰,有的小鱼身上写着计算题,有的小鱼身上写着数字答案。幼儿相互找能与自身算式答案配对的小鱼。教师作为钓鱼人,专钓那些计算有错误的小鱼。活动目的是让幼儿练习计算。 ●小兔采蘑菇:一群幼儿头戴小兔头饰,手挎篮子,跟随一位头戴兔妈妈头饰的教师,依次走过羊肠小路,走过独木桥,跨过小沟,来到草地上采摘蘑菇,再原路返回。活动目的是让幼儿练习走、钻、跳、跨等动作。 ●三只蝴蝶:幼儿扮演蝴蝶,在教师的导演下,反复练习《三只蝴蝶》故事中的角色语言和动作。活动目的是让幼儿练习复述书面语。 看过华老师列举的以上3个案例,着实令我汗颜。在被游戏概念不断地思想冲击中,我对自己曾经的做法感到羞愧。在以后组织游戏之前,我一定要认真地问自己:这是教师的游戏,还是孩子的游戏。 误区3:把游戏材料的多功能性理解为游戏材料要实现多重教学目标。 在活动区中,每投放一种材料,我都要绞尽脑汁地发掘出这种材料的多种玩法,即所谓的玩法一、玩法二、玩法三……还要思考这些玩法要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游戏。因此,我又犯了华老师举例中的错误。 某活动区有一堆粗细、高矮不同的纸筒,被教师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彩纸包了起来。纸筒上贴着各种数字,上下两边一边贴着各种物品的照片,一边贴着几何图形。活动区另配有四种颜色和大小不同的套圈。玩法一是“排排队”,即按纸筒高低、粗细等排序。玩法二是“拼梅花”,即按纸筒上物品的功能和纸筒颜色分类。玩法三是“摆造型”,即按纸筒上的数字符号进行计算。玩法四是“造高楼”,即按纸筒上的数字大小排序垒高。玩法五是“套圈”,即将纸筒按颜色和大小相匹配。所有幼儿刚接触这套材料时,都随心所欲地玩起了自己的花样,而教师则不断纠正幼儿的玩法,将自己的设计意图传递给幼儿,要求幼儿按照教师预设的玩法玩。很快,教师开始为幼儿不再主动选择这套材料而烦恼。 我也在活动区里投放过自认为玩法很充实的游戏材料,但确实出现了案例中的情况,孩子们以自己的玩法“乱”玩,甚至把材料拿到别的区域里做其他用途。我曾为此苦恼,觉得是孩子的常规太差,如今看来,我更应该反思投放的材料。因此,我认真阅读了《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的第二部分,学习活动区游戏环境的创设。 二、现实对照:材料是孩子的玩伴,发现投放时的错误。 1.对号入座:封闭式投放、开放式投放。 从材料设计的结构化程度上划分,活动区的材料大致采用了两种投放方式:一是封闭式投放,对材料进行了高结构化的设计,就如我们现在开展的

文档评论(0)

三沙市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