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改革内容 忽必烈改制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 蒙 古 蒙古族的前身蒙古部落是古老民族室韦的一支,在唐代被称为 “蒙兀室韦”;原居于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东南部,后来西迁到今蒙古的额嫩河和先鲁伦河流域。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1227)蒙古帝国可汗,“成吉思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经过十多年战争,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西亚、中欧的广大地区。1227年蒙古灭西夏前夕病逝。 蒙古骑兵作战图 蒙古的帐幕和车上的大帐幕 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 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蒙古秘史》 元朝统一的过程 蒙古汗国 元 朝 1206年 1227年 西夏 1234年 金 1244年 吐蕃 1253 年 大理 1271年 南宋 1276年 钓鱼城坐落在重庆市合川东北向的钓鱼山上,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战死于四川合州钓鱼城下。 蒙哥 忽必烈像 忽必烈(1215—1294年),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即蒙古大汗位。1271年,定国号为元。新国号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表示国家极其广大。1272年正式定都大都 元·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 元 一、改制的背景 3、忽必烈即汗位后,立志变通创新。 2、必要性: 蒙古“旧俗”的弊端 1、前提:国家基本统一 4、对过往历史经验的借鉴 屠杀政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改耕为牧—— 破坏了农耕经济。 设行中书省(边疆地区的行省名称) 在澎湖设巡检司(意义) 实行兵民分治、民族分治政策 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政体更新) 政治 中央 地方 中书省: 枢密院: 宣政院: 御史台: 最高行政机关,下设六部 总领全国军事 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意义) 纠察百官 宣政院 中 央 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最高行政机关 总领军事 纠察百官 管理宗教和西藏地区 作用 有效地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 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目 的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各族 南 人 第四等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 汉 人 第三等 包括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色目人 第二等 蒙古族 蒙古人 第一等 实 质 民 族 名 称 等 级 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 是民族形式划分下的阶级压迫 民族分化政策---元朝划分的四等人 (转变立国之本) 经济 确定立国方针: 《农桑辑要》 重视技术指导: 颁布“农桑之制” 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颁布诏令严禁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 完善农业法规: 建立农业机构: 劝农司、大司农司 农桑立国—标志性的意义 影响: 使饱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 进入了缓慢恢复发展的时期。 三、改制的意义 缓解了民族矛盾,加强了民族融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回族”形成) 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促进了中外交流的发展。 其所创立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的局限性: 性质: 积极: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改革 ①顺应潮流 ②统治者支持并强力推行 ③推行汉法的同时兼顾蒙古贵族的利益 解析与探究 1、当时的中原实行先进的农耕经济,生产力 要高于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入主中 原只有接受并采用汉法才能统治当地的先 进经济和文化。 2、并不全面,主要是因为当时契丹统治的这 一地区政治相对清明、赋税相对较轻、社 会相对安定的结果。 自我测评 3、接受先进的政治制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 流;忽必烈个人的因素。 1、元朝初年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 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D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 2、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元朝时属于中书省管辖的是: A陕西 B山西 C甘肃 D湖北 D B B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