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泌尿系统疾病(1) 第一节膀胱炎症及增生和化生性病变 上皮增生病变 化生性病变 一、膀胱尿路上皮增生性病变 (一)单纯性、异型及非典型增生 1. 正常: 5-7层细胞组成。 2. 单纯性增生:细胞层次增多〉7层,常伴发于炎性疾病及肿瘤。 3. 异型增生:细胞大小不等,极向紊乱。 4.反应性非典型增生:急、慢性炎症 (二)慢性膀胱炎与Brunn巢 1. Brunn巢: 目前认为来自粘膜内陷。移行上皮底层细胞增生,进而向粘膜下呈花蕾状生长,形成实性细胞巢,并被结缔组织包绕或分隔,与移行上皮分离。 2. 部位:常见于膀胱三角区,尿道和输卵管少见。可隆起于表面,误认为肿瘤 3.原因:慢性炎症或其他慢性刺激 4.形态:Brunn巢由分化好的移行上皮细胞组成,细胞与周围的基底膜样结构垂直排列。 (三)囊性膀胱炎 1. Brunn巢演变而来,实性细胞团中央细胞松解,出现囊性结构。 2. 多见于成年人,偶见于儿童。 3. 大体:粘膜下,乳白或棕黄色,小于5mm,囊腔常有透亮黄色液体。 4. 镜下:囊腔表面被覆移行上皮,常与Brunn巢同时存在,腔内含嗜伊红液体,可见炎细胞。 (四)腺性膀胱炎 1. Brunn巢演变而来,常伴Brunn巢出现 2. 好发部位: 最常见于膀胱三角区 3. 大体: 不规则圆形或结节状表面粘膜突起 4. 镜下:固有层内出现多个小腺体,伴腺腔扩张;内衬立方形或柱状细胞;外周围绕单层或多层尿路上皮细胞;偶见伴明显粘液分泌及杯状细胞。 二. 化生性病变 多见于慢性炎症,各种类型同时存在。认为是炎症状态下肿瘤性增生性病变。 1.鳞状化生 2.腺型化生(肠型) 3.中肾样、腺瘤样或肾源性化生 第二节膀胱乳头状瘤 一. 移形上皮细胞乳头状瘤 1.临床症状:无痛性血尿 2.好发部位:膀胱三角区和输尿管开口处多为单发,少数可为多发。 3.大体:较小,呈纤细乳头状,漂浮在尿液中,也可呈细颗粒状,有蒂 4.镜下: 乳头纤细,纤维血管轴心 表面上皮一般6层,排列整齐 在表层常覆以伞细胞(大,浆丰富嗜酸) 核分裂极少见。 细胞排列有序、无多型性,核染色均一。 二、移形上皮内翻性乳头状瘤 1.临床表现:血尿及膀胱刺激症状 2.好发部位:膀胱多见,肾盂尿道、输尿管少见。 3.大体:多在膀胱三角区,表面光滑,息肉状有蒂或广基,小于3cm。 4. 镜下:表面:被覆较薄尿路上皮;其下:内生性上皮内折至固有层组成相互吻合尿路上皮条索;巢中无纤维血管轴心;上皮分化成熟。 5.鉴别诊断:与尿路上皮癌。内翻性乳头状瘤异型性小,瘤细胞团内有小囊。 三、 鳞状细胞乳头状瘤 1. 膀胱内较少见 2. 多数与尿道湿疣有关 与长期膀胱切开术及导管留置有关,鳞状上皮可以因化生形成,尿道尖锐湿疣蔓延而形成。 可有尖锐湿疣特点 第三节膀胱癌 一、概述 膀胱癌是来源膀胱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 按组织类型,主要有 移形细胞癌(最常见,占90%) 鳞状细胞癌(次之,占7%) 腺癌(最少见,占1~2%) 按浸润程度,可分为原位癌和浸润癌。 二、移形(尿路)上皮原位癌 仅限于粘膜层的膀胱癌。 临床:最多见于膀胱,多见于50多岁男性 大体:多发性,呈红色光滑斑状结构有时与正常粘膜无法区别 镜下:上皮全层多形性明显,可见核分裂。 二、浸润性移形上皮细胞癌 (一)大体形态(膀胱镜) 乳头型 浸润型 1.乳头型 多见。呈乳头状、息肉状或菜花状,单个或多个,底部较宽而有蒂,直径多1~2cm,甚至6cm,质脆而易碎,表面可形成溃疡。 2.浸润型 较少见。呈溃疡或斑块状,底部较宽而无蒂,大小不等,可伴有坏死,并向膀胱壁甚至邻近组织浸润。 (二)组织学分级 移行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与预后的关系密切,基本原则是在癌细胞形态的基础上,兼顾组织结构和浸润状态。 移行上皮乳头状瘤 移行细胞癌Ⅰ级 移行细胞癌Ⅱ级 移行细胞癌Ⅲ级 目前,较通用的仍为Mostofi分级方案。 1.移行上皮乳头状瘤,又名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见上述良性肿瘤项内的移行上皮乳头状瘤。 2.移行细胞癌I级: 大体:为粗大的乳头状,较硬韧。 光镜:可见被覆上皮细胞层次增多,排列紊乱,细胞核的大小和染色质深浅不一,常有粘膜下浸润,可见核分裂像。 3.移行细胞癌Ⅱ级 大体表现,表面可见坏死及溃疡。 光学显微镜检查虽可见乳头状结构,但不规则,可出现实性的癌细胞巢和索,常浸润于粘膜下层或肌层,癌细胞的大小、核染色质的多少及排列,均显示较明显的异型性,易见核分裂像。 4.移行细胞癌Ⅲ级 大体表现为巨大菜化状或蘑菇状,伴有坏死和溃疡。 光学显微镜检查可见已失去乳头状结构,呈紊乱的细胞巢索分布,癌细胞呈高度多形性和未分化状态,失去了移行上皮的特点。可见瘤巨细胞,易见核分裂像。常有深肌层或膀胱周围组织的浸润。 (四)移行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