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珠峰 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高度8844.43米,为海拔世界第一高峰。峰顶位于中国与尼泊尔的边界,南坡位于尼泊尔萨加玛塔专区,北坡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定日县,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珠穆朗玛峰高大巍峨的形象一直在当地甚至全世界的范围内产生着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四版人民币十元的背面便是珠穆朗玛峰。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解释下列词语 复述时应注意的问题 合作探究 文中刘连满的那些行为令人感动?表现出了怎样的优秀品质? 为队友做人梯,以至过度疲劳,体力衰弱,放弃登顶;在等待队员返回时,他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同志,并留下一封感人的短信。 他崇高的行为体现出了自我牺牲、团结协作的精神。 文中哪些地方有环境描写,试着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二者相结合,起到一张一弛的效果。 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通讯的节选,记录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生动地记述了登山队员们突击珠峰的全过程,赞扬了登山队员们顽强勇敢、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 郭超人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的概念 特点:1.报道详细深入。这是区别于消息的一 个显著特点,要对事件的来龙去脉、重要环境, 背景做具体描写。 2.注重思想意义。报道那些人们普遍关心 的。有现实意义的题材,还讲究主题的开掘。 3.强调形象说话。不仅用事实说话,还要 有情节、有联想,用形象说话。 4.凸出评论性。思想观点,一目了然,对 就是对,错就是错。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滞留 匍匐 窒息 砭骨 崔巍 履践 (zhì) (pú fú) ( zhì) (biān) (cuī wéi ) (lǚ jiàn) 砭骨 履践 崔巍 养精蓄锐 齐心协力 头昏眼花 腰酸背痛 勇往直前 踩踏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高大、高耸的样子 养足精神,蓄集力量。 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头脑昏晕,眼睛看不清楚。 脊柱骨和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等病损的一种症状。常用以形容 劳累过度。 勇敢地一直向前进,比喻有充足的勇气。 读文章,说说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 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几名登山 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可以选取不同的角色) 1把握文章内容的关键部分:时间、地点、人物、主要情节 2语言流畅、通顺、口齿清楚。 3可加入自己的语言,但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感情。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考试题库(附答案).docx VIP
- 2025至2030年中国铜件阀门行业发展研究报告.docx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doc VIP
- TB 10751-2018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含2024年修改单(3-1).pdf
- 小学植物种植观察记录表.docx VIP
- 2025全球灯塔网络:改变观念提升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力和规模白皮书.pdf
- 在TransCAD中如何编译和使用定制的VDF动态链接库.doc VIP
- 汽车式起重机吊装安全专项施工方案.pdf VIP
- 5eDnD_凡戴尔的失落矿坑_模组_中译(二校).pdf VIP
- 高考诗歌的比较鉴赏公开课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