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張芸菁,邱惠君,涂致曄.ppt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然災害張芸菁,邱惠君,涂致曄

自 然 災 害 張芸菁,邱惠君,涂致曄 自然災害的定義及分類 台灣的地理位置與地形 台灣常見的自然災害 海岸侵蝕 海岸侵蝕的防治 結 論 * * * * 自然災害是由自然力引起,不受人類控制。包括的各種 極端的氣候之自然現象。自然災害是突然的、 劇烈的、 有些是不可預測的,且破壞力大。災害包括了很多因素 ,大多會引起受傷和死亡,巨大的財産損失以及相當程 度的混亂。持續的時間越長,所受到的威脅和影響就越 大。 定義: 分類: 地質災害:火山爆發、地震、土石流、山崩。 氣象災害:豪雨、風災、颱風、颶風、龍捲風。 水文災害:洪水、海嘯、暴風雪、雪崩。 氣候災害:全球大氣變暖、旱災。 生態災害:傳染病、沙塵暴、森林大火、海岸侵蝕。 天文災害:流星體或小行星撞擊地球。 台灣海峽 西太平洋 台灣是位於西太平洋的島 嶼,由於板塊的擠壓,造 成了台灣的特殊、豐富的 地形景觀。 台灣的地形大概可分為: 山岳型、海岸型、河岸型 、地質型、作用型。 由於地理位置及多樣的地形變化,有許多的自然災害發生,加上 近年來人為的破壞與不當的開發,也間接影響了其自然災害。 颱風 土石流 焚風 地震 乾旱 山崩 水災 海岸侵蝕 海岸侵蝕是普遍存在的一種海岸災害 ,也是一種地質災害。是指海水動力 的衝擊造成海岸線的後退和海灘的下 蝕。人類活動是導致現代海岸侵蝕的 主要因素。沿岸採砂、海岸工程建設 、沿岸開採地下水和採伐紅樹林等, 而河流輸沙減少、海面上升也受人類 活動間接影響所致。近年來,由於陸 域土地利用的快速,更加速了海岸的 侵蝕。海岸的各種經濟活動,如海埔 地的開發利用、築港及各種海岸的構 造物,均改變了沿岸泥砂的移動,常 造成其相鄰海岸的失衡,將導致該段 海岸侵蝕情況惡化。 5m 宜蘭縣頭城鎮竹安鄉的海岸,以前從防風林 到沙灘延伸至海,至少寬400公尺,但是最近 四年海岸侵蝕嚴重,只剩下40公尺寬。上圖 為去年興建的自行車道,路基也已經被掏空。 在柯羅莎颱風後,又變刮走了10公尺,海水 逼近防風林,沙丘被侵蝕,形成五公尺的沙 丘斷崖(下圖) ,沙丘後面就是大批的住家, 海水一旦翻過沙丘,後果不堪設想。 頭城鎮竹安沿海的海蝕問題,在竹 安以北的烏石港建港築堤之後,變 的更為嚴重,港口以北積沙,港口 以南的海岸沙灘,則遭受到嚴重的 侵蝕。 花蓮市垃圾掩埋場旁的海岸 ,原本距離海岸高潮線約有 二十多公尺,但近年來受到 太平洋海浪的侵蝕,海岸線 不斷往陸地後退,2007年時 ,在柯羅莎颱風之後,海岸 遭大浪掏空的情形更加嚴重 ,導致垃圾掩埋場距離高潮 線已不到7公尺。 海岸線持續後退坍塌,垃圾掩埋場的垃圾會流入海中,污染海洋 環境及影響漁業資源和附近海洋深層水取水口的純淨。 環保局已經先放置三十二個消波塊,暫時解除坍塌危機,預計要 五十個消波塊才能有效的保護,並計畫興建事業性海堤及離岸海 堤,讓掩埋場多一道防護。 旗津風車公園是高雄市重要的休 憩景點,進年來受到颱風和海水 侵蝕,造成風車公園的建築基礎 掏空一百公尺、深十公尺,包括 牽罟區、自行車道、觀景平台, 都受到波及,也危害到觀光遊客 的遊憩安全。 防止海岸侵蝕之方法有:(1)海堤或護岸(2)突堤(3)離 岸堤、人工淺礁(4)魚尾型防波堤(5)岬灣控制(6)人工 養灘(7)沙丘(8)海灘水位控制。海堤、離岸堤及突堤等, 都難免不損害海岸景觀而為人詬病,值得我們設法改革研究 替代方案,養灘固然是方法之一,但在東部海岸有困難條件 存在,人工養灘不易保存,潛堤也許是方法之一,在陡坡海 岸離岸距離不足之處,需二道潛堤消浪,防止海灘流失,再配 合養灘也許可達到保護的目的。如果非得用離岸堤或突堤等 在造形及景觀上亦需改進,工程師必須與景觀專家與生態專 家合作共創親水環境。海岸侵蝕可以保護及防治,但台灣海 岸已面臨全面性海岸侵蝕,惟有從流域土砂管理上謀求整體 海岸輸砂平衡才是治本之道。 林邊鄉之海岸保護工(離岸堤) 和純自然災害比起來,誘發型(人為)自然災害強度較低,頻 度卻很大,危害性較嚴重,因為人類活動的廣度和速度已有 超過自然力的趨勢,許多原本不該發生某類災害的地區己有 可能成為新災區;誘發型災害多發生於人口密集,社會經濟 高度發展的地區,故其危害性甚大。 誘發型災害具有可防止性-由於本型災害主要是人類活動所引 起的,顯然是可以防止的。在科技發展的今天,人類因社會 經濟而忽視自然力,才會導致日益增多的誘發型災害。所以, 如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眼前的長期課題和頭等大事 ,也是極需全人類共同努力才能解決的課題。 *

文档评论(0)

daoqqzhuan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