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葡萄糖 加热至120℃失去结晶水,约在270℃发生分解。 除膻味、腥味和异味 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赋予制品特有的醇香味 第三节 香辛料 一、香辛料的概念和种类 (1)酰胺类(无气味香辛料) (2)含硫类(刺激性香辛料) (3)无氮芳香族类(芳香性香辛料) 1、 非提取天然香辛料 3、天然香料提取制品 第四节 添加剂 亚硝酸盐毒性强,用量要严格控制。 1981年我国颁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对硝酸钠和亚硝酸钠的使用量规定如下: 肉类罐头、肉制品最大使用量: 亚硝酸钠0.5×10-3,硝酸钠0.05×10-3。 最大残留量(亚硝酸钠计):肉类罐头不得超过0.05×10-3,肉制品不得超过0.03×10-3 。 1、磷酸盐 具有胶样的结合性质 在结合碎肉时,裂缝几乎看不出来,就象蒸煮猪肉本身的颜色 改善肉制品的组织结构 改善肉制品的乳化性状 加强肉制品的凝胶效应 4、其他品质改良剂 三、人造香料 它是在供人类消费的天然产品(不管是否加工过)中尚未发现的香味物质。 此类香料品种较少,它们均是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且其化学结构迄今在自然界中尚未发现存在。 凡列入GB/T 14156—1993《食品用香料和编码》中的这类香料,均经过一定的毒理学评价 发色剂 发色助剂 营养强化剂 品质改良剂 抗氧化剂 着色剂 防腐剂 一、发色剂 肉中脱氮菌(或还原物质)的作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 乳酸产生复分解作用而形成亚硝酸 亚硝酸再分解产生氧化氮 氧化氮与肌肉纤维细胞中的肌红蛋白(或血红蛋白)结合而产生鲜红色的亚硝基(NO)肌红蛋白(或亚硝基血红蛋白),使肉具有鲜艳的攻瑰红色。 硝酸盐使用量可以增大到肉重的0.05%~0.10%。 1、硝酸盐 亚硝酸盐的作用比硝酸盐大10倍 对生产过程长或需要长期存放的制品,最好用硝酸盐腌制 现在许多国家广泛采用混合盐料 用于生产各种灌肠时混合盐料的组成是:食盐98%,硝酸盐0.83%,亚硝酸盐0.17% 2、亚硝酸钠 二、发色助剂 肉制品中常用的发色助剂有抗坏血酸和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烟酰胺、葡萄糖、葡萄糖醛内脂等。 其助色机理与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的发色过程紧密相连。 三、着色剂 着色剂亦称食用色素,系指为使食品具有鲜艳而美丽的色泽,改善感观性状以增进食欲而加入的物质。 食用色素按其来源和性质分为食用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两大类。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食用色素总数近60种。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2760-86》:红曲米、紫胶色素、焦糖、姜黄、辣椒红素和甜菜红等。 四、品质改良剂 目前多聚磷酸盐已普遍地应用于肉制品中,以改善肉的保水性能。 肉制品生产中使用的磷酸盐有20余种,但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手册》中规定可用于肉制品的磷酸盐有三种:焦磷酸钠、三聚磷酸钠和六偏磷酸钠。 2、小麦面筋 3、大豆蛋白 * 第五章 肉制品加工中常用辅料及特性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辅料的概念、作用 第二节 调味料 第三节 香辛料 第四节 添加剂 第一节 辅料的概念、作用 一、辅料的概念 肉制品加工生产过程中,为了改善和提高肉制品的感官特性及品质,延长肉制品的保存期和便于加工生产,除使用畜禽等动物肉作主要的原料外,常需另外添加一些其他可食性物料,这些可食性物料称为辅料。 二、辅料的种类 来 源 天然 化学合成 用 途 调味料 香辛料 添加剂 三、辅料的作用 不同的辅料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赋予产品独特的色、香、味 改善质构 提高营养价值 调味料是指为了改善食品的风味,能赋于食品特殊味感(咸、甜、酸、苦、鲜、麻、辣等),使食品鲜美可口、引人食欲而添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物质。 第二节 调味料 调味、防腐保鲜、提高保水性和粘着性 但能加强脂肪酶的作用和脂肪的氧化 新型食盐代用品Zyest、酵母型咸味剂,乌氨酰牛磺酸 一、咸味料 1、食 盐 酱油分为有色酱油和无色酱油 肉品加工中宜选用酿造酱油浓度不应低于22 Be,食盐含量不超过18% 酱油的作用:增鲜增色、改良风味、促进发酵成熟(腊香肠等制品中) 2、酱 油 改善产品的滋味 使肉质松软 色调良好 二、甜味料 1、蔗 糖 有助于胶原蛋白的膨胀和疏松,从而使制品柔软 保色作用较好,而蔗糖的保色作用不太稳定 三、 酸味料 甜酸味 醋酸还可与乙醇生成具有香味的乙酸乙酯,浓醇甜酸 1、食 醋 调味料 国外还作为肉制品的改良剂 2、柠檬酸及其钠盐 四、增味剂 增味剂亦称风味增强剂,指能增强食品风味的物质,主要是增强食品的鲜味,故又称为鲜味剂。 加热30~60 min几乎无变化,250℃时分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电动叉车安全风险点告知牌.docx VIP
- AQL抽样标准培训.pptx VIP
- 2025广东中山市东凤镇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管网维护人员招聘6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家具设计与工艺ppt-板式家具结构与生产工艺.pdf VIP
- 2025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招聘10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docx VIP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pdf VIP
- 初中数学常用二级结论知识点总结.doc VIP
- 我的师德小故事 .docx VIP
- 主要股东或出资人信息及投标人基本情况表模板.docx VIP
- 新型独脚金内酯类似物的结构设计、合成及对水稻生长调控的多维度探究.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