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人物評議論徐庶-南華大學.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國演義人物評議論徐庶-南華大學.doc

良禽擇木而棲?──從理與勢的辯證看 《三國演義》中的擇主邏輯 李艷梅 南華大學文學系副教授 摘要 中國的理勢觀充滿了彈性辯證的思考智慧,王夫之以為理與勢是相依相成也是相互關連的,以理與勢的辯證思考來觀察《三國演義》的擇主邏輯是本論文的探討重點。 綜觀《三國演義》呈現的大趨勢中,約可見出有三種擇主態勢:被迫易主、靜待擇主與主動擇主。這三種態勢中,則以「主動擇主」最能顯現出人臣的主體能動性,在「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的相對性中,擇主之臣採取了主動出擊的姿態,他們或者因理成勢,或者因勢成理,又或者在勢理的往復變化中,審慎評估以做出抉擇。而在擇主的原則上,擇主之人多以「期待明主」或者「功利考量」這兩大原則,做為他們的抉擇依據。秉此理而行,面對外在形勢的變動,他們的循理而為,也展現了各種不同的勢與理的變化與其中彈性因應之道。 《三國演義》中的擇主邏輯充滿了彈性與勢理的辯證,這也可見出中國文化中深具彈性的這個層面,運用此智慧,也能給予現代人面對當今複雜社會的各樣部下與長官的關係以不同的思考,以此也可見出《三國演義》對現代人的啟發性意義! 關鍵詞:三國演義;擇主;理;勢 一 、前言 《三國演義》是一部具有豐富華人文化代表性質的小說,作品中體現了許多深具代表性的價值概念(如:忠孝仁義),以及人際間不同類型的關係型態(如:主臣、父子、夫婦)。其中,主臣關係的變化轉換,最是充滿了行動者的彈性思維特色,特別是從臣子立場出發的「擇主而事」。本論文即針對此現象,以「良禽擇木而棲」為主軸思考起。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是《三國演義》中的謀士或武將,在轉換主子時,所運用的正當性說詞,而這也是擇主之人的共通認知。「良禽擇木」一詞,乃出自孔子之語,主要是以鳥比喻自己,倘若無人賞識,那就另外「擇木」便是了。孔子之言,可說開啟了爾後作為人臣的「擇主」之依據,並起到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事實上,「良禽擇木」也凸顯了作為臣子的正當性權利,早在先秦時,儒家便已界定了君臣關係的「相對性」。孟子告齊宣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擇主而事,也造成了人才的流動,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當然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絕對君權的弱化,如此,使得多個政治團體得以並立。在此前提下,懷才之人就有了許多可被重用與大展長才的可能,也才會有「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第二十九回,周瑜勸魯肅效命孫權時所言〉的機會產生。「擇主而事」也強化了懷才之人的主體意識,他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理念與原因,以及針對外在情勢的諸多考量來擇主,在整體態勢、擇主時機、政治理想等多方考慮評估下,做出了選擇。而這使得原來在大一統王朝下所強調的「君為臣綱」或者「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禮/忠概念,並無法動態地解釋亂世時,臣子的擇主邏輯;而我們常用的忠/奸、忠誠/背叛二分的模式,更是無法套用在《三國演義》中不同態勢下的各式各樣的臣子。究竟,是怎樣的態勢使他們做出了選擇?而在他們擇主的決策過程中,所依循的原則又會是什麼呢?在臣子遵行的應然之「理」與外在變化的實然之「勢」之間,臣子們是如何做出擇主行動的?凡此,中國哲學範疇中所探討的「理」與「勢」,可謂提供了一個合適的研究視野,以此視角將更可明晰臣子的思維與行動。 本論文即在上述之關懷下,希望透過對「理」「勢」的理解,嘗試對《三國演義》中的擇主而事現象,做出進一步的探討與詮釋,並以此見出擇主之人的行動邏輯與智慧。 二、 理、勢的文化意涵 在正式以理、勢角度分析三國擇主現象之前,有必要先對理與勢之思想史意涵略做探討。 (一)明以前的理勢意涵概述 理與勢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範疇。在先秦時期,理與勢是分別出現的單一概念。從彼時論著的內容已可約略見出理與勢概念的基本雛型。 就「理」而言,此字原意是指事物的脈理,《說文解字》即云:「理,治玉也,從玉裡聲」因玉有脈理,按此紋路而治就是「理」。因此,先秦的「理」即有條理規律的意思,《莊子?知北遊》:「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管子也提出「緣理而動」(《管子?心術上》)「陰陽者,天地之大理也」(《管子?四時》)這樣的概念,以說明萬物與天地均有其規律。由「理」是某種條理規律之意引申,儒家也常將之與禮義相連繫,來表示人的道德主體所遵行的規則。簡言之,「理」之義,表達了某種規律與條理,而此可以制約事物運行、變化以及發展的過程,以及事物發展的必然的趨勢。「理」之義日後越見其深化發展,也常與其他概念併列討論之,就如與「勢」的聯結即是。 「勢」之義,《說文解字》解為:「盛力權也。從力埶聲」,在先秦時期,最常被兵家與法家討論與運用,《管子》一書即多處提及「勢」以強調權勢與威勢的重要性。而《孫子兵法》更強調了「勢」的「動態性」的特色,也就是對「勢」的理解不能固著不變,要隨著實際狀況的變化,來採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