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1-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重点解读.docVIP

中国饮食文化1-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重点解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2】 0、开 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者,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所谓“食色性也”就说明“吃”其实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大师奥斯卡·王尔德的一部名剧中,其主角说:“我碰到麻烦时,吃是我唯一的安慰。”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例如: (第一,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如此,庄子认为上古社会美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鼓腹而游”,也就是在说在吃饱喝足以后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第二。中国人对付死神也象处理人际关系一样,总是通过食物来疏通关系,西方人悼念亡者是一束鲜花。但中国人不成,事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是同等待遇(一般还要高一个档次),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据鬼神的贵贱亲疏和对他的期盼的大小决定祭祀食品的丰俭。这完全是与老百姓对付官吏衙门一样。因此有人认为祭祀不过人对鬼神的贿赂。) 与其他国家的饮食生活比较,中国饮食文化属于文化哲学范畴,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3】 中国饮食文化建立在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与“阳刚阴柔”学说基础之上,以“天地人和”为根本,以“滋阴补阳”为目的。离开“滋阴补阳”,饮食就成了“饥不择食”;离开天地自然,就丧失了饮食之源。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诗云:“大哉沧海何茫茫,天地百宝皆中藏”。 【4】 中国饮食文化起源于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农家”。农家以农为本,强调的生命意识以神农氏为始祖。主张“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的饮食生活属于文化人类学的范畴,特别注重其文化内涵。中国饮食文化,是宗法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中国诗文化与饮食美学的结合。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与人格化的特点(如:酒逢知己千杯少。又如:孔乙己的茴香豆等等。) 【5】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与民俗化。饮食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谓,东方之民食鱼而嗜咸,西方之民华食而脂肥,北方之民乐野处而乳食,中央者,其民杂食。 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荀子.王霸》:“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这就是说,爱好美色、爱好音乐、爱好美味,乃是人的自然本色。中国人对饮食的审美要求,主要是色、香、味、养生。 【6】 中国古代饮食的审美思想 【7】 一、饮食思想的萌芽——“甘”、“美”、“善” “美”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类对于外在世界和生活内 容的一种理解和感受,它涉及到一切生活领域。饮食的审美思想,其实就是人们对饮食生活的感觉、领悟、思考、探求、创造,是关于饮食生活中美的理解、认识和深化。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美”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在饮食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中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段注:“膳之言,善也,羊者,祥也,故羊从美。” 【将羊作为美和善的象征,大致上有这几种原因:其一,羊在中国古代的黄河流域是广泛饲养的家畜之一,起着供应人们日常物质生活最主要来源的作用。其二、由于第一种原因,在古代,羊是物质交换中重要的媒介;其三,在祭祀和会盟中,羊又作为牺牲,是祭鬼神的最主要的“圣物”。除此之外,古人还从“羊”字中发掘出特定的美学意义……】 【8】 《说文》:“甘”的释义:“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段注:“甘为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曰甘”,即特表好吃的食物,由此可知,饮食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就起源于“甘”这一美味,这就说明饮食思想的萌芽首先是官能的愉悦。 【9】 二、五味调和——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五味调和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和最高境界,在 3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初步形成,比如伊尹的“五味三才”之说,《吕氏春秋》对饮食调和也有深刻的论述。由“调”至“和”,已达到“充执其中”的和谐境界。中国饮食文化的调和思想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加以认识: 【10】 “和”的思想——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思想界最为活跃的时代,形成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的局面。例如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韩非子、李斯为代表的法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邓析、惠施、公孙龙邹衍苏秦、张仪吕不韦农家…….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 【17】 香—鼓动情绪,刺激食欲的气味。这是食物美的极为重要

文档评论(0)

武神赵子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