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摘要.ppt

届《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摘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 3 90 156 187 132 69 48 46 30 12 13 12 199 死亡数(只) 3 6 96 252 439 571 640 688 734 764 776 789 801 1 000 存活数(只)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年龄(年) 14 15 19 15 18 15 田螺数量(只) 1 1 1 1 1 1 样方面积(m2) 6 5 4 3 2 1 样方编号 “课下提能练”见“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进入电子文档) 调查程序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调查对象 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 ①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 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前提 条件 增长 模型 “S”型曲线 “J”型曲线 项目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 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 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 联系 有K值 无K值 K值有无 种群增长速率 “S”型曲线 “J”型曲线 项目 超链接 25 5 25 5 温度(℃) 0.1 0.1 0.1 0.1 活化酵母菌液/mL 5 5 - - 无菌水/mL 5 5 10 10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装置容器内的溶液 D C B A 装置编号 [课件展示更丰富 见配套光盘] 超链接 备考基础·查清 高频考点·悟通 专项能力·培优 迁移应用·练透 课下提能练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生物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备考基础·查清 高频考点·悟通 专项能力·培优 迁移应用·练透 课下提能练 谢谢观看 结束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生物 五点取样法、___________ 常用取样法 ______ 取样关键 植物、_________________ 适用范围 ____ 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C 基本不变 各年龄个体比例适中 B ____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A 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各年龄分布 类型 600 400 200 老年期 400 400 400 成年期 200 400 600 幼年期 丙 乙 甲 个体数 年龄期 备考基础·查清 高频考点·悟通 专项能力·培优 迁移应用·练透 课下提能练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生物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备考基础·查清 高频考点·悟通 专项能力·培优 迁移应用·练透 课下提能练 谢谢观看 结束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生物 第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知识点一 种群的特征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随机性 等距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N为种群数量,M为标记个体数,捕捉数量为n,被捕捉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为m)。 2.年龄组成 ①写出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 A:,B:,C:。 增长型 活动能力强 N=M×n/m 稳定型 衰退型 ②根据上图分析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以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3.空间特征 — 增大 减小 ①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② 型:如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知识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 (1)A图为曲线。 ①产生原因:、气候适宜、等。 ②曲线特点:种群数量。 (2)B图为曲线 ①产生原因:受环境条件如的制约。 ②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K值)后,将停止增长。 “J”型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无敌害 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S”型 空间、食物、敌害 环境容纳量 2.决定因素 。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 (2)人为因素: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动植物不断减少。 受人口控制 种群数量 一、理解运用能力 1.(2009·广东高考)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答案:B 2.(2010·海南高考)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为(  )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答案:A 3.(2009·上海高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