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史观引领中国近代史的复习》.docVIP

《以文明史观引领中国近代史的复习》.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文明史观引领中国近代史的复习》

历史公开课 《以文明史观引领中国近代史的复习》 执教: 高三年历史教师 庄细琴 时间:2010年4月16日 第7周 周五上午第2节 地点:高三年(6)班教室 (教学提纲) 一、文明的概念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创造、积累所获得的成果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般认为,“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以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展现中国由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历史文明的差异:考察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 文明的融合:从文明的吸收、内化、演进的视角去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也要注意一国内部不同民族文明的交融。 文明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近代文明的历程给我们思维的启示: 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如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和扬弃。 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如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下,现代化进程没有统一的模式,却有多样化的道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种文明相互影响。 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文明史观: 1、进步 成就 发展 2、纵向: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信息文明 横向: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二、教学课例: (一)、用文明史观整合中外古代史 古代史 古中国 古希腊 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地位 (二)、用文明史观整合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文明成就 文明类型 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三)16世纪—18世纪 东西方文明差异: 文明差异 西方(16世纪—18世纪) 中国(16世纪—18世纪)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思想文明 文明类型 结论 (四)用文明史观的视角审视中国近代史 文明差异:考察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从文明的吸收、内化、演进的视角去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也要注意一国内部不同民族文明的交融。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1、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变规律: 文明类型 演变规律 人类文明 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2、思维启迪: 1)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 2)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 3)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三、习题演练与问题探究——鸦片战争的“多元化”评价 1)民族的角度 2)文明史观的角度 3)近代化的角度 四、教学反思: 1、教学意图: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启动多年,新的历史史观已经融入中学历史课程,《历史课程标准》、据课标编写的各类教科书、全国高考试题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新史观。我们相信即将到来的2010年的高考也会不同程度地体现新史观,所以,本节公开课和市级调研课,侧重于新史观的介绍,并以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的考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史学发展动态,在新史观引领下夯实基础,并启迪思维。 2、整体思路:⑴明确每种史观特定的含义、概念、要求和范畴;⑵如何运用史观确定主干知识;⑶如何用史观整合知识结构和线索;⑷如何用新史观分析问题;⑸如何用新史观还原历史概念。 3、操作层面:1)向学生强调本节课的学习背景,提醒学生本节课的重要性。2)介绍史观概念,提炼关键点,帮助学生认识。3)与学生有互动,要求学生把这些新史观与主干知识对应起来,让学生对掌握的知识进行重新阐述。 4、教学效果:通过精心设计材料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史观角度来考虑问题,具有现实的应试指导作用。 4

文档评论(0)

cuo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