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一、如何测量倾斜角 测量倾斜角可以用测倾器。 ----简单的侧倾器由度盘、铅锤和支杆组成 0 30 30 60 60 90 90 P Q 度盘 铅锤 支杆 使用测倾器测量倾斜角的步骤如下: 1、把支架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架的中心线、铅锤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 0 30 30 60 60 90 90 M 30° P Q 使用测倾器测量倾斜角的步骤如下: 2、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读数。 M 30° 0 30 30 60 60 90 90 P Q 二、测量底部可以直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所谓“底部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障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 如图,要测量物体MN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在测点A安置测倾器,测得M的仰角∠MCE=α; 2、量出测点A到物体底部N的水平距离AN=l; 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a,可求出MN的高度。 MN=ME+EN=l·tanα+a A N C M E α 如图,某中学在主楼的顶部和大门的上方之间挂一些彩旗.经测量,得到大门的高度是5m,大门距主楼的距离是30m,在大门处测得主楼顶部的仰角是30°,而当时侧倾器离地面1.4m,求学校主楼的高度(精确到0.01m) 解:如图,作EM垂直CD于M点,根据题意,可知 EB=1.4m,∠DEM=30°,BC=EM=30 m, CM=BE=1.4m 在Rt△DEM中,DM=EMtan30°≈30×0.577 =17.32(m) CD=DM+CM=17.32+1.4=18.72(m) M 三、测量底部不可以直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所谓“底部不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不可以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之间的距离。 如图,要测量物体MN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A C B D M N E α β 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测得此时M的仰角∠MCE=α; 2、在测点A与物体之间B处安置测倾器,测得此时M的仰角∠MDE=β; 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BD=a,以及测点A,B之间的距离AB=b.根据测量数据,可求出物体MN的高度。 课题 在平面上测量地王大厦的高AB 测量示意图 测得数据 测量项目 ∠α ∠β CD的长 第一次 30° 16’ 44° 35’ 60.11m 第二次 29° 44’ 45° 25’ 59.89m 平均值 下表是小亮所填实习报告的部分内容: C E D F A G B α β 1.请根据小亮测得的数据,填写表中的空格;2.通过计算得,地王大厦的高为(已知测倾器的高CE=DF=1m)______m (精确到1m). 2. 在Rt△AEG中,EG=AG/tan30°=1.732AG 在Rt△AFG中,FG=AG/tan45°=AG EG-FG=CD 1.732AG-AG=60 AG=60÷0.732≈81.96 AB=AG+1≈83(m) 1. 30°, 45°, 60m 课内拓展应用 1.(深圳)大楼AD的高为100米,远处有一塔BC,某人在楼底A处测得塔顶B处的仰角为60°,爬到楼顶D测得塔顶B点仰角为30°,求塔BC的高度. A C B D 2.如图,在离铁塔150米的A处,用测角仪测得塔顶的仰角为30°,已知测角仪高AD=1.5米,求铁塔高BE. A D E B (1)侧倾器的使用 (2)误差的解决办法---用平均值 总 结 (3)到目前为止,你有那些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 物体的高度,如左图 测量底部不可以直接到达 的物体的高度,如右图 作 业 1. 分组制作简单的测倾器. 2.选择一个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测量它的高度并撰写一份活动报告,阐明活动课题、测量示意图、测得数据和计算过程等. 3.选择一个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测量它的高度并撰写一份活动报告,阐明活动课题、测量示意图、测得数据和计算过程等. (下表作参考) 课题 测量示意图 测得数据 测量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平均值 计算过程 活动感受 负责人及参加人员 计算者和复核者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备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5消费者行为学之态度SCH1018.ppt
- 【成才之路】2015-2016学年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2章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ppt
- 5-园林史2015-成熟前期(2+4+2=8学时).ppt
- 【成才之路】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课件:2.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ppt
- 【创新设计】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_1-4单元整合配套课件.ppt
- 5专题五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ppt
- 【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课件:4.11 中国建筑的特征(人教版必修5).ppt
-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物理 4.5 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问题探究式)同课异构课件.ppt
- 06 第6章_施工放样.ppt
- 【创新设计】2015高考英语(人教版)一轮复习语法讲解课件:1.2分词与动词不定式的用法区别.ppt
最近下载
- 【PPT课件】2024肠外营养中电解质补充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
- 2023ABB设计师低压电气产品选型手册.docx
-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实训-全套PPT课件.pptx
- 邮政银行网点工作总结.pptx VIP
- iso1461-德国镀锌标准.docx
- ISO-26262-道路车辆-功能安全--2018.pptx VIP
-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docx VIP
- ISO-26262-道路车辆-功能安全--2018.ppt VIP
- 华南理工大学管理统计学课件第7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ppt
- 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笔试【综合基础知识500题】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