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1 土方边坡 2.2 基坑或基槽土方量的计算 2.3 大面积场地平整土方量方格网法计算 2.4 大面积场地平整土方量断面法计算 2.5 土方的平衡和调配 2.6 场地平整施工 划分方格网 确定各方格角点的设计标高 1.原则:挖填平衡 2.计算过程 确定各方格角点的自然地面标高 1.插入法(地形平坦时) 2.图解法(有地面标高线时) 3.测量法(地形起伏大、无地形图) 计算各方格角点的施工高度 计算零点的位置 1.公式计算 2.图解法 计算方格挖填土方量 1.方格四个角点全部为填方或挖方; 2.方格相邻两角点为挖方、另两角点为填方; 3.方格的三个角点为挖(填)方,另一角点为填(挖)方; 考虑泄水坡度时角点设计标高的计算 面积计算 2.5 土方的平衡调配 V⑧(+)=V⑨(+)=0.01 (m3) V⑩=0.01 (m3) V11(-)=2.03 (m3) V12(-)=V13=0.02 (m3) V14(-)=3.18 (m3) 边坡总填方量: ∑V(+)=0.003+0.0001+5.22+2×0.06+7.93+2×0.01+0.01 =13.29(m3) 边坡总挖方量: ∑V(-)=2.03+2×0.02+3.18=5.25 (m3) 2.4 大面积场地平整土方量断面法计算 1、取若干相互平行的断面; 2、划分每个断面为若干个三角形或梯形; 3、计算每个断面三角形及梯形的面积; 4、求出每个断面的面积; 5、计算整个场地的体积; f1 f2 fn d1 d1 dn h1 h1 hn L1 L2 Ln F1 F2 Fn 三角形、梯形面积: 某断面面积: 场地土方量: 一、土方平衡调配原则 土方平衡调配是对挖土、填土、堆弃和移运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协调,从而确定调配数量及方向,以实现土方运输量或成本最低的目的。 1.应力求达到挖填平衡和运距最短的原则。 2.应考虑近期施工与后期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3.应采取分区与全场相结合来考虑的原则。 4.应尽可能与大型地下建筑的施工相结合。 5.使土方机械和运输车辆的功效得到充分发挥的原则。 在场地平面图上先划出挖、填区的分界线(即零线),根据地形及地理等条件,可在挖方区和填方区适当地分别划分出若干调配区(其大小应满足土方机械的操作要求),并计算出各调配区的土方量。 二、土方调配图表的编制 1.划分调配区 2.计算挖、填方调配区间的平均运距 方法:取场地方格网中的纵横两边为坐标轴,各区 土方的重心位置: 平均运距:指挖方区土方重心到填方区土方重心的 距离。 重心求出后,标于相应的调配区图上,然后用比例尺量出每对调配区之间 的平均运距。 挖方调配区或填方调配区的重心坐标; 每个方格的土方量; 各方格的重心坐标; (通常取方格的形心) 3.用表上作业法确定土方调配方案 1)列运距表 2100 700 600 800 填方量 600 W4 500 W3 500 W2 500 W1 挖方量 T3 T2 T1 50 70 120 80 40 90 60 130 70 100 120 40 2)用“最小元素”法作初始调配方案 2100 700 600 800 填方量 600 600 × × W4 500 100 100 300 W3 500 × 500 × W2 500 × × 500 W1 挖方量 T3 T2 T1 50 70 120 80 40 90 60 130 70 100 120 40 对运距最小者首先满足土方调配要求 表中所列数据满足挖填平衡原则! 所填的数据的个数应该为 (m+n-1)个,否则选择运 距较短的空格,填上 0 , 以凑足 (m+n-1)个。 3)判断是否最优方案 最优调配方案判断的条件是 全部检验数≥0 (1)作位势表 40 - - 70 130 60 - 40 - - - 50 40 100 30 70 130 60 -20 40 -30 60 120 50 将运距表中有运输量的“运距值”填入相应的位置。 其余空格里的数据用“矩形法”来求得。 矩形法:构成任意矩形的四个角点的数据,其对角线上的两个数据之和必定等于另外一个对角线上两个数据之和 (2)作检验表 40-40=0 120-100=20 100-30=70 70-70=0 130-130=0 60-60=0 90-(-20)=110 40-40=0 80-(-30)=110 120-60=60 70-120= -50 50-50=0 运距值-位势表中对应值 检验数<0,非最优方案 210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6-科学方法与科学认识.ppt
- 【三年高考】2016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课件第十一章3-5模块(IB)第4讲实验十四_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ppt
- 6螺纹联接设计(讲课0910).ppt
- 6-内经-中编-营卫生会.ppt
- 【三维设计】2016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二章与相对论【选修3-4】 第4节 光的波动性 电磁波 相对论.ppt
- 【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二轮 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三讲 水循环和洋流课件.ppt
- 6通风空调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ppt
- 【生物高中】必修二__第3节人类遗传病.ppt
- 6章发酵液预处理及提取技术.ppt
- 【数学】2.2.3 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人教A版必修4)2.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