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答: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有两类:(1)相对性增多,是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抗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绝对性增多,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和红细胞生成素非偿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症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①,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②.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③.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正常人外周血中占.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慢性贫血.
简述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答:?①.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聚集而成.???????②.染色质小体:是核的残余物,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③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膜的残余物.?④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科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何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答:1.急性感染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感染:特别是格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时白细胞亦可减少。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贫血以及骨髓转移癌等。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及其功能亢进。 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临床意义。
答: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多。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为最常见的原因。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损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3)急性大出血:在急性大出血后1~2h内,周围血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及红细胞数尚未下降,而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却明显增多,特别是内出血时,白细胞可高达20×10/L。4)急性中毒: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如尿毒症、汞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蛇毒。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而恶性肿瘤。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寄生虫病3.皮肤病4血液病5某些恶性肿瘤?6?某些传染病?7嗜碱性粒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意义?
答: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皮肤病:如湿疹中度增高。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6?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7其他:风湿性疾病、过敏性间质肾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血液病3.恶性肿瘤4.其他如糖尿病,?
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见于些情况?
答:异型淋巴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偶可见到,但不超过2%。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可见于: eq \o\ac(○,1)感染性疾病。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的病毒性疾病均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可高达10%以上。基本恢复后异型淋巴细胞仍可在外周血汇中持续数周、数月才逐渐消失。也可见于某些细菌性感染、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或原虫感染(如疟疾)等疾病。 eq \o\ac(○,2)药物过敏。 eq \o\ac(○,3)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可能与细胞肥大病毒又称涎腺病毒感染有关。 eq \o\ac(○,4)其他疾病如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治疗等也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分型及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根据细胞形态学特点将其分为三型:(1)Ⅰ型(泡沫型):胞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