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原油及油沙沥青的开发概述.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重质原油及油砂沥青的开发和改质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祖德光 (1) 重质原油及油砂沥青的开发 〔摘要〕世界上重质原油(稠油)和沥青砂等非常规原油资源较丰富。据研究,今后全球能源的巨大缺口将主要依靠重质原油及油砂沥青等非常规原油来弥补。因此炼油工业将面临新的挑战,故有必要了解国内外重质原油及油砂沥青等非常规原油的开采与改质情况,本文介绍了重质原油的定义及分类标准,重质原油及油砂沥青的组成特点及资源情况,此外并介绍了重质原油及油砂沥青的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方法。 关键词:重质原油,稠油, 油砂沥青。 世界上重质原油和沥青砂等非常规原油资源较丰富。据报导,仅加拿大已探明的油砂资源量就相当于整个中东地区的石油蕴藏量。而目前,绝大部分常规原油已投入开发,且采出程度相对较高。预计常规原油产量将在今后的I5—20年内达到峰值,然后进人递减期。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量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加。据美国能源部信息管理局预测.从1995年至2015年间,世界能源消耗量将增长54%。其中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将增长129%。能源的巨大缺口将主要依靠重质原油等非常规原油来弥补。至21世纪中期,非常规重质原油产量将占原油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我国国内情况也大致如此,在全国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中,对我国石油资源质量有过估计,其中常规的石油资源量为530(108 t,占全国总石油资源量的56%。而重质原油和低渗透原油资源量为410(108 t,占44%。我国近期开发的渤海原油、塔河原油都是难加工的非常规重质原油。因此,有必要了解国内外重质原油及油砂沥青等非常规原油的开采与改质情况,并进一步发展我国重质原油及渣油加工的技术, 一重质原油的定义及分类标准 通常将粘度高、密度大的原油称之为重质原油,以前各产油国对重质原油的定义及分类标准很不一致,为此联合国训练研究署(UNITAR)于1982年2月在委内瑞拉召开的第二届国际重油及沥青砂学术会议上提出了统一的定义和分类标准,其主要内容如下[1]: (1)重质原油和油砂沥青是天然存在于孔隙介质中的石油或类似石油的液体或半固体。 (2)这种原油可以用粘度和密度来表示其特性。 (3)在确定国际石油资源时,应当采用粘度给重质原油和油砂沥青规定界限,当粘度数据缺少时,则采用重度值(°API)。 (4)重质原油是指在原始油藏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为100~10000 mPa·s或者在15.6℃(60℉)及大气压力下密度为934~1000 kg/m3的原油。而原始油藏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小于10000 mPa·s,但在15.6℃(60℉)及大气压力下密度大于1000 kg/m3的原油则称为超重原油。 (5)油砂沥青是指在原始油藏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超过10000 mPa·s,或者在15.6℃(60℉)及大气压力下密度大于1000 kg/m3(小于10°API)的石油。 (6)将上述以外的原油分类为中质原油及轻质原油。 我国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刘文章教授根据中国重质原油(稠油)的特点,推荐的中国重质原油(稠油)的分类标准,见表1[2]。 表1 中国重质原油(稠油)分类标准 稠油分类 主要指标 辅助指标 开采方式 名称 类别 粘度,mPa·s 密度(20℃),kg/m3 普通稠油 Ⅰ 50①①(或100)~10000 >9200 — 亚类 Ⅰ-1 50①①~150①① >9200 可以先注水 Ⅰ-2 150①①~10000① >9200 热采 特稠油 Ⅱ 10000①~50000① >9500 热采 超稠油 (天然沥青) Ⅲ >50000 >9800 热采 ① 指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无①者指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 二 重质原油及油砂沥青的组成特点 据研究重质原油及油砂沥青的形成,主要受盆地后期构造抬升的影响,使早期形成的古油藏抬升而接近地表,使古油藏顶盖层封堵条件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致使油藏中的轻组分大量流失,并且由于受地表水的氧化及生物降解作用,油藏中的环烷烃氧化成环烷酸,芳香烃氧化成酚、芳香酸;烷烃氧化成脂肪醇、酮、酸等;此外并使石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含量增加,石油被微生物降解会使其中某些烃类消失,烃类降解大致按如下的顺序进行: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少环环烷烃、多环芳香烃。一般来讲,甾、萜类化合物比较稳定[3]。 轻组分流失、生物降解和氧化作用的综合效应是形成密度大,粘度高的重质原油,重质原油中轻馏分含量低,不含蜡或含蜡很少,胶质及沥青含量高,一般在20%~50%之间,强烈的后期运移改造可使原油转化为天然沥青,表2、3是国内外一些有代表性的重质原油的性质。 表2 国外某些重质原油性质 地 区 加 拿 大 委内瑞拉 油 田 Athabasca

文档评论(0)

金不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