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减灾与防灾
在汉语词典中有个词语是我们大家都不希望遇到的,那就是“天灾人祸”。何谓天灾呢?天灾实质就是那些自然界的灾难。我们人类所居住的自然环境有时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常常会作用于我们人类社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就构成了所谓的灾害。灾害,尤其是自然灾害往往是不可预知、不可避免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们应该怎么面对?是勇敢的战胜它还是回避呢?我们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怠。我们要想战胜这些自然灾害,把损失降到最少,就必须要了解它,掌握它们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好的来监测和预防。作为一名,对于自然灾害了解的是必须的、所以防灾减灾工程大学任选课程中很重要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远在古代,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据统计,我国至1995年以来,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就造成10499人死亡、失踪和65356人受伤,造成财产经济损失达575亿元。到2003年,全国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6万多个,重大隐患点2000多处,1150万人和2000亿元财产受到严重威胁,50%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地质灾害的严重影响。为了满足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求,针对我国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地质灾害防治进展及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了2004~2020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提出了实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程的内容和保障措施近40年来,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中国具有多种病、虫、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条件,随着近期气候温暖化与环境污染加重,生物灾害亦相当严重。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我见过的地震虽然只有汶川大地震,虽然只在电视上看过,但那触目惊心的画面让我动容,是什么力量摧毁了那么对房屋建筑,是什么力量带走了那么多人的生命,在学过防灾减灾工程学后,我了解到了地震的可怕性,也了解到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自然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啸。地震是及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的一点称为中国地震火山分布带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