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遗产1期欧有扬玄真观隧道高地应力变形控制施工技术解说.docVIP

建筑遗产1期欧有扬玄真观隧道高地应力变形控制施工技术解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玄真观隧道高地应力变形控制施工技术 欧有扬 (中铁二局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兰渝铁路玄真观隧道施工中受到高地应力影响,造成初支喷射砼钢架扭曲仰拱填充隆起等现象围岩和初支喷射砼片状错裂、钢架扭曲仰拱填充隆起构造侵蚀低山区,单面山跌岭山貌洞身地形起伏较大,坡面覆盖2~8m 坡崩积粉质粘土地面坡度15°~35°,局部呈陡崖状,地面标高 570m~975m,相对高差405m。隧道区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残破积层、崩坡积层,下覆基岩为白垩系剑阁组、剑门关组砂岩、泥岩,呈中厚层状。)C35钢筋混凝土)。 3.2、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DK626+180~DK626+846段施工中,喷射砼后约24h开裂,1-2d三肢格栅开始变形,2d后钢格栅扭曲变形,大多呈麻花状,初支砼开裂掉块。仰拱填充隆起1-445mm,中心水沟挤压严重,局部位置中心水沟侧壁开裂。经量测数据分析:开挖后8d内围岩收敛速率较大,最大水平收敛速率达191mm/d,最大拱顶下沉速率达103mm/d;最大水平累计收敛值为673mm,最大拱顶累计下沉值为462mm。在临近的仲家山、四方山、肖家梁隧道同样存在上台阶初期支护开裂、仰供填充上翘现象,严重困扰施工安全。结构破坏图片如下: 图1 初支开裂掉块 钢架扭曲破坏 图2 仰拱填充砼隆起开裂 4、隧道变形原因分析 玄真观隧道围岩变形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危及施工安全,个别地段导致了二衬结构破坏。虽多次采取加强初支措施,但未能有效阻止玄真观隧道强烈变形与严重破坏,甚至愈演愈烈。其根本原因是对围岩变形破坏机制的认识不够、原因分析不彻底、针对性控制变形措施不强,必须认真分析变形破坏根本原因,正确制定各项措施指导开挖、支护和返修等工作,方可保证工程顺利推进。 4.1、高地应力、软岩是变形的内因 。 (1)地应力特征:玄真观隧道位于“5.12汶川地震”严重影响区,地处龙门山支褶皱带东部,四川中坳陷斜燕山褶皱带中之川北凹斜东部,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广泛分布,形成缓而开阔的背向斜,成孤立的鼻状弯穹构造。隧道于 DK627+220 穿越梓潼向斜核部,向斜走向 N20°W,为宽缓向斜向斜核部宽 2~3Km,北东翼岩层产状 N15~80°E/2~7°S,南西翼产状近 E-W/2~8°N 褶皱核部的残余构造应力长期积累,岩体中存储了较高的应力。现场实测原岩地应力值较高,最大主应力值达 18.9MPa,实测最大主应力从绝对值上反映了隧道区测量段具有较高的地应力。最大主应力以近水平为主,最大主应力σ1 方向在 81~124°之间,隧道轴线方向约为 175°,最大主应力方向与隧道轴线的夹角为 51°~86°之间,呈大角度相交。兰渝铁路玄真观隧道DK626+840测点地应力测试成果表 测试桩号 测点岩性 地应力参数 最大主应力σ1 中间主应力σ2 最小主应力σ3 DK626+840 粉砂质泥岩 量值(MPa) 18.9 10.6 9.1 方向(°) 124 19 229 倾角(°) 16 44 41 说 明 主应力方向是主应力的投影方向,以象限角表示;倾角”-“表示俯角,正角为仰角。 隧道区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残破积层、崩坡积层,下覆基岩为白垩系剑阁组、剑门关组砂岩、泥岩,呈中厚层状。 4.2、工程扰动是变形的外因。 隧道开挖前,岩体处于三向受力的高地应力环境,处于稳定平衡状态。隧道开挖后,岩体原有天然应力状态遭到破坏,引起围岩应力状态重新分布,一部分地应力以变形能的形式释放,另一部分则向围岩深处转移,发生应力重分布和局部区域应力集中,并不断调整以期达到与当前环境相适应的新平衡状态。开挖卸载导致洞壁围压急剧降底,切向应力增大而径向应力减小,引起应力集中,并在洞壁上达到极限值。当应力值超过岩体屈服强度和流变下限阈值时,引起围岩塑性和粘性流动,产生随时间增长的变形,随着变形不断增加而围岩进入粘塑性应变软化阶段,长期强度值降底,又进一步加剧了隧道变形。因此工程扰动力是围岩变形的外部因素。 4.3、支护强度不足、施工方法不当是产生挤压变形的直接原因。 由于设计施工初期对高地应力条件下围岩变形认识不足,玄真观、仲家山、四方山、肖家梁隧道Ⅲ级围岩采取的初期支护参数较弱,导致围岩变形发展快,造成初期支护破坏,形成围岩与初期支护砼开裂掉块、钢架扭曲等。施工方法、初期支护闭合时间对围岩变形影响显著,软弱围岩采用传统的长台阶矿山法施工,工序间距太长,仰拱闭合滞后,不能及时形成封闭的支护结构体系,衬砌无法紧跟浇筑,致使初期支护在支护强度不足情形下产生大变形,导至钢格栅扭曲、断裂,初支

文档评论(0)

武神赵子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