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编号
偏振成像与偏振图像融合技术与方法
Technology and Method of Polarization Imaging and Polarization Image Fusion
学 生 姓 名 专 业 学 号 学 院
2014年06月
摘 要:偏振成像能在杂乱背景下提高目标的识别率,对于人造假目标和伪装具有独特的辨别能力,同时能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成像偏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应用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己经成为信息获取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主要论述了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对偏振光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通过用数学表达式和矩阵对多源图像融合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描述。
关键词:偏振
Abstract
Polarization imaging has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false targets and enhance images taken in poor visibility and even restore clear-day visibility of scene. In the past several years, polarization imaging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in continually expanding, already became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for a research hotspo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polarized light and studies the basic theory of polarized light technology. By using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and the matrix of the source image fusion technology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theory.
Keywords:Polarization Imaging; Polarization Image Fusion; Stokes parameter; Jones matrix
第一章 绪论
1.1引言
1.2 偏振成像的发展
偏振图像发展历史如表1所示。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就开始进行偏振成像技术的研究工作,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发展了多种偏振成像探测技术,它们可根据实现年代、技术方案、核心器件等不同分为 5 类:机械旋转偏振光学元件,分振幅型偏振成像装置,液晶可调滤光片型偏振成像装置,分孔径型偏振成像装置,分焦平面型和通道调制型偏振成像装置。2012 年之前,人们探索实现了线偏振成像。2012 年 2 月,美国报道了圆偏振滤光片的研究成果,有望将来实现全偏振成像。开展该研究的机构主要有美国 NASA JPL,Moxtek 公司,Arizo-na 大学、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等,其技术难点主要是微型线/圆偏振片阵列的工作机理、优化设计及其与 CCD 相机像元的精确配准等,大多处于探索阶段,性能指标离实用还有一定距离。通道调制型偏振成像装置的雏形出现于 2003 年,它利用位相延迟器将不同位相因子分别同时调制到各线/圆偏振分量上,通过成像透镜傅里叶变换在探测器面阵上分开,再通过计算机解调实现全偏振成像探测。2003年日本北海道大学实现了目标单色光实时探测,2008 年实现了单色偏振成像,2011 年美国 Arizona 大学将其工作波段扩展到 50 nm,提升了光通量和探测距离,但受器件结构限制,成像质量尚待提高。国外对偏振成像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还没有普及,国内在该领域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表1 偏振图像发展历史
年代 类型 典型特征 典型应用领域 1970 旋转偏振片型 时序式,机械旋转体积中等,( 准) 静态成像 气象探测等 1980 分振幅型 多光路、多探测器体积庞大,可实时成像 地物探测等 1990 液晶调制型 时序式,电控旋转体小但光通量低,( 准) 静态成像 科学实验等 1990 后期分孔径型 多光路、单探测器体积小,实时线偏振成像 近地空间监测等 2000- 分焦平面型 单光路单探测器全偏振、实时成像、小型集成化 着重面向应用 2003- 通道调制型 单光路、单探测器全偏振、实时成像、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