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相比于禁止,反思缺什么更重要 12月24日晚,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有学生发微博称,学校在平安夜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片,并且在校园内挂出了“抵御西方文化扩张”、“坚决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宣传标语。该校认证微博称“应发扬祖国传统节日”。但有的学生认为,是否过西方节日,学生应有自主选择权。(12月25日《华商报》) 西风渐进之下,传统文化必然会遭受挑战并受到冲击。以前“一家独大”的局面,也会日益呈现多元,洋节越过越热闹而传统节日有被边缘化之势。被视为“西方传统”的圣诞节,近年来在国内方兴未艾,热闹非凡而消费需求旺盛。反之国内的传统节日,比如清明、中秋、端午和春节,却变得日益冷清而让人感到“没有节味”。基于这种文化危机感,抵制洋节回归传统就变得颇有市场。 然而高度的文化认同和欣赏,是建立在自身的吸引力之上,而不是对洋节的抵制。洋节何以能够获得青睐而传统节日被抛弃,其间的原因除了过节的形式有别外,关键体现出在内涵上的极大差异。以春节为例,讲求全家团圆本没有错,然而巨大的人情负担却让很多人“不敢回家”,以至于“没脸回家”。反之,圣诞节却没有这样的心理负担,在一种平等和狂欢的节日形式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即便是延续多年的传统节日,其间依然有不得人心的糟粕所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国内日渐式微,更谈不上走出去成为“世界节日”,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缺乏一种平等、包容的心态,未能在兼收并蓄中去有所提高和改进,让我们自己的节日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也有着时代的气息,从而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而不是打着抵制崇洋媚外的旗号,采取“一禁了之”的粗暴方式,如此做只能适得其反,既会增加年轻人的叛逆思想,也会激起他们更大的好奇。 诸多事实证明,堵是一种并不高明的做法,既暴露出自己的文化自卑,也反射出目光上的短视和手段上的无力。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从娃娃抓起”的责任上,也是建立在与时俱进的创新上。相比较而言,近邻日韩在包容西方节日的同时,也始终坚守着传统的阵线,让传统文化在创新求变中获得全民的认同,构建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需要体系化的构建而不是抵制洋节。因为这样做无以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抵制了洋节能否让传统节日得到认可?能否激起公众过节的兴趣?抵制之后又该如何呢? 更何况,相比于过什么节来说,个体的选择权和自由权更加重要,若连选择过什么节日的自由都没有,那么过什么节其实已然失去了意义。学校虽然承担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然而更应尊重和保护每一个人的自由。若连兼收并蓄的大学都如此不堪而简单化,折射的恰是教育能力的孱弱与教育理念的走偏。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恰是传统文化的最大危机。因为救赎传统文化,重新获得民族认同,让传统节日保持吸引力,根本上还得“以人为中心”。 封校禁过圣诞缺乏文化自信,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出路,不但无以救赎传统节目和民族文化,反倒是把人推向了相反的方向。社会治理和人文教育不能如此简单,做到对自由和权利的尊重,才是最终的出路。 研究生“生源危机”缘于“学历贬值”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164.9万人,较2014年减少6.5万人。这是继2014年考研报名人数下跌以来,再次明显下降,表明持续20多年的考研热已降温。很多省市未能完成招生计划,部分高校反映,录取工作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12月30日《人民日报》) 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越来越少,致使部分高校录取形势严峻,这其实是好事一桩。据报道,我国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从2011年的560495人,一直扩大到2014年的631020人,在清华、北大等高校,在校研究生数量已经超过本科生,这两恐怕难言正常——大学良性的生源结构,从专科生、本科生到研究生应呈“正金字塔形”;社会良性的人才需求,从专科生、本科生到研究生也应递减。 这些年,我们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扩招研究生,导致教育资源紧张,难以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比如研究生导师,并没有随着研究生教育的“饼子”越摊越大,而有所增多,一个导师甚至可能带上百个研究生,分身乏术之下,如何对研究生进行个性化培养?而研究生最需要的,恰恰是个性化培养。没有个性化培养,研究生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充其量是“本科后”教育,无从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研究能力,一些研究生为完成学业,就难免会走向抄袭论文的地步。 难以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就会导致研究生学历贬值,研究生身价掉价。在很多地方,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来呈现“倒金字塔”现象——学历越高,就业率越低。前不久,广东省教育厅就发布了2014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