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艺美学教程 第九章 艺术的传播 艺术传播媒介的进步史,就是媒介推动艺术传播的历史,也是媒介塑造艺术发展的历史。 第一节 艺术传播对艺术的重要影响 一、艺术传播是连接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的桥梁 艺术传播是指艺术作品创作完成后,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传递给艺术消费者的行为和过程。 艺术传播是艺术消费活动的前提,也是艺术创作活动的自然延伸和内在要求。 从古到今,传播中介是非常广泛的: 1、从传播者的角度分,有舞蹈者、歌唱者、说书人、游吟诗人、音乐家、训诂学者、艺术学者、艺术爱好者、艺术鉴赏家、收藏家等。 2、从传播场所来分,有剧场、茶馆、画廊、艺术馆、博物馆、音乐厅、电视台、电台、电影公司等。 3、从传播的器材设备来分,有放映机、电视机、电脑等。 二、艺术传播直接关系到艺术价值的实现 艺术传播促成了艺术价值的实现。 传播媒介的进步和传播手段的革新,对艺术价值的实现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有效的传播方式能够扩大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并帮助艺术家赢得更大的社会尊重和更多的社会认同。 三、艺术传播对艺术品做出说明、解释和诠释 1、艺术传播的过程同时也是艺术作品进行说明的过程。 比如作品推介会、作者访谈、海报宣传、评论文章、产品包装等。 2、艺术传播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艺术品进行阐述的过程。 3、艺术传播还对艺术有着重要的评价功能。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与艺术审美经验的嬗变 一、艺术传播媒介的含义及作用 艺术传媒就是承载并传送艺术信息的物质形式和通道 艺术媒介的作用: 1、艺术媒介是艺术作品的感性存在方式,是艺术传播的物质载体。 2、艺术媒介是艺术的延伸。 3、艺术媒介还对艺术产生重要的塑造和规约作用。 口语媒介与艺术的审美经验 优点:简便快捷;能和身体动作媒介相结合;富有亲切感和感染性;能够传递较为复杂的感受和较为深刻的观念。 缺点:传播的空间范围有限;口语转瞬即逝;以人的记忆力为依靠,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发生讹误或失传。 对艺术活动方式和审美经验的的影响:有现场表演性,感染力强;艺术的接受者能充分调动视听感官,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艺术的创作、传播与接受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性;诗歌成为口语媒介时代艺术的典型代表;早期的艺术具有集体创作的特点。 三、文字媒介、印刷媒介与艺术的审美经验 优点:文字符号性大大增强,;文字把语言固化为书写符号更加适合传递复杂深刻的文艺信息;能够长久存在;不需要信息的传着和受着同时在场,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不再依赖人的记忆力,能够避免以讹传讹。 缺点:对接受者的文化水平有较高的要求。 对艺术活动方式和审美经验的的影响:文艺的创作和接受都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文艺创作开始由集体创作逐渐转为个人创作;大容量、大规模的文艺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成为可能;文艺与生活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文艺开始走向精英化和典型化。 审美特点:精神意蕴之美 四、电子媒介与艺术的审美经验 优势:强大的远程传播能力;传递信息的逼真性与现场性;方便的复制性。 缺点:过于追求感性的享受,精神意蕴相对贫弱;过于逼真的声像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观众的想象和思考。 对艺术活动方式和审美经验的的影响:大量新的艺术种类的产生;逐步替代文学,成为最普及和有影响力的文艺形式;文艺真正实现了大众化。 传统电子媒介的审美特点: 网络媒介的优点: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资源量大;传播的多媒体性;传播的互动性;受众的自由性。 网络媒介的缺点:对网民的计算机技术有较高要求;对英语水平有较高要求。 对艺术活动方式和审美经验的的影响:催生新的文艺形式;模糊了文艺创作与文艺接受的界限;创造了网络语言;促使文艺进一步大众化;赋予人类的文艺活动以极大的自由空间。 网络媒介对印刷媒介的影响: 印刷制版电子化; 印刷内容存储数字化; 印刷内容传送为网络化。 第三节 电子传媒与当代媒体艺术的特征 一、传媒的技术化与艺术的媒介化 艺术传媒的发展史基本就是一部媒介技术的进步史。 人类每一次艺术传播史上大的突破都以技术本身的突破为前提。 甲骨文 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钟鼎文 竹简 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 莎草纸 莎草纸是为古埃及人广泛采用的书写载体,它用当时盛产于尼罗河三角洲的纸莎草的茎制成。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开始使用莎草纸,并将这种特产出口到古希腊等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地区,甚至遥远的欧洲内陆和西亚地区。 楔形文字 这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