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管理措施研究文献综述.doc

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管理措施研究文献综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管理措施研究综述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是功在当代,荫及千秋的伟业。自然保护区建设是近代人类的一大创举,是人类面对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而做出的明智选择。自1872年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以来,世界自然保护区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才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经历了数量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功能从单一到综合的发展历程。早在196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要求各地在珍稀鸟兽的主要栖息繁殖地建立自然保护区。1979年,原林业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划和科学考察工作的通知》。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严格执法、强化管理,加大投入,促进自然保护区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环保总局与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建设部等七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针对自然保护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和要求。全国人大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自然保护区相关法律。1994年,国务院发布实施了《自然保护区条例》,这是第一部自然保护区专门法规。有关部门也制定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使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力推进了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中国自然保护区分森林、湿地、荒漠、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草原、海洋、自然遗迹、古生物遗迹等9大类型,前5种属林业部门主管,数量最多,达1538处,国家级的164处,后4种类型中,草原归属农业部,海洋属于国家海洋局,而自然遗迹、古生物遗迹的行政管理权则属于地矿部门四大行政管理部门之外又由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综合协调各个行政部门根据各自的法律法规来划定保护区常常会出现交叉、“撞车”现象。一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有可能林业也在管,环保也要建。管理制度本身就很不清晰。保护区管理体制的另一大难题,就是业务指导与实际管理权的分离。一个自然保护区产生的流程是:由地方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可行性报告,交由当地环保局审查,若是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则由当地政府审批;若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报中央政府审批。批准后,保护区的人员组成、工资待遇、经费开支等,全由地方政府承担,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等中央行政主管部门,只对保护区进行业务指导。那么当地方利益与生态保护发生矛盾时,保护区的管理者就相当头疼了。自然保护区内集体土地使用权限制。根据我国现行《自然保护区条例》相关规定,我国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除依照该条例第27条的规定经批准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同时,规定了缓冲区内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土地使用权的限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抑制的作用,严重的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土地按其权属可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自然保护区是生物资源的天然储存库保护了我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物种资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自然保护区保护了我国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40%的天然湿地、20%的天然林、85%的野生动植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我国自然环境最洁净、自然遗产最珍贵、自然景观最优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重要的区域,都存在于自然保护区中自然保护区内保存较完好的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特殊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为公众提供了良好的休闲旅游场所,自然保护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载体。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弘扬了绿色文化,发展了绿色文明,提高了公众素养,促进了社会进步。很多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在保护区试验区内开展生态旅游、多种经营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式,指导和带动社区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没有法律的确切依据实践中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呈现出混乱和保护不利的现象nference [R].1999. [2]潘存德.可持续发展综述[J].北京大学学报,1994,16(增刊):42-47. [3]沈国舫主编.中国森林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陈耀邦主编.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1. [5]张宗贤等译.世界资源报告(1992-1993)[M].中国环境出版社,1993.2. [6]石德金.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