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儒、释、道三教合一看中西哲学融合.doc
从儒、释、道三教合一看中西哲学的融合
[提 要] 中国文明史上的“文化霸权”,是一个由“道”而“儒”、由“儒”而“玄”、“玄”“佛”互“释”,进而“道统”的过程。所谓儒、释、道三教合一实乃中、外(西)文明对撞、融会贯通,最终“中体西用”。哲学唯光论以今释古、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期为构建和谐社会重组哲学基础。
[关键词] 和谐社会哲学 唯光论
笔者在“三论”中说,中国原生态文化是作为先秦原典的“原道、原儒、原墨”。这种“三原色”是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学派纷呈中脱颖而出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这种三原色也发生了不断地变幻。从汉魏以来,逐渐幻化为“儒释道”所谓“三教”。到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基本确立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学术界认为,是儒释道三教合一、而不是儒墨道三家演义维系着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化脉络。事实是这样吗?这个中原因是什么?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又有什么关系呢?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在当今文明冲突、文化碰撞的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都必须面对的,自我文化与异己文化的调节与吸收、融会贯通与兼容并蓄的问题。反映在哲学上,就是在经典理论与创新理论、自我文化与异己文化之间的“反比性”或“互补性”的问题。或者用哲学唯光论的话说,在方法论上是一个“执两用中”的问题。
首先是自我调节,兼收并蓄。在这方面,中华民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术才走向民间。春秋后期已奠定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墨、道三大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则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学说丰富多彩的万千气象,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宽厚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六家:阴阳、儒、墨、法、名、道德[1]。司马谈引用《系辞》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认为它们都为安邦治国之道,都可以为统治者所用。它们在学理上也各有所见,各有所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汉初,因秦末苛政及战乱,社会民生极度凋敝,统治者采取了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的治国方略。道家因此“得道”。这是中华文化的第一次比较大的分化和自我调节。国学的第一大家彰显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兼容并蓄为“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所以能“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国力大增,民心大顺。自汉初始,历朝历代,凡治国有方、有所建树者,都“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故汉初的一家得“道”,实乃诸家并用。在这方面,道学为民族文化的自我调整及融会贯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此时“儒”已非彼时“儒”,汉初儒家受荀子学说影响很大,如“六经”之学中的易、诗、礼、乐等学,都有荀学的传承,而荀子礼法兼用的思想也普遍为汉儒所接受。仅就向武帝进言的大儒董仲舒而言,他不仅大力倡导礼法、德刑并用,而且大量吸收墨家“兼爱”、“尚同”的理论、乃至于墨家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思想。另据《汉书》记载:“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他是第一个把阴阳五行思想揉入儒家学说的人。因此,儒家的“受宠”,似如先前道家的“得道”一样,也是在广采道、墨、名、法、阴阳之长的基础上,充实、发展了自己。也正是这种自我调节、吸收融会精神,使儒学不仅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
道家思想核心是无为,主张因物性、顺自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教,规范人性。这两种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们在历史上自我调节、互相渗透、相互补充最终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同样是显而易见的。道家有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道家的庄子学派比较偏向于前者,老子学派则代表后者。老子所谓的无为,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2]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3]以及“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4]也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主张以柔胜刚、以曲求全、以退为进。所以荀子在评论老、庄二家时,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说“老子有见于拙(曲)无见于信(伸)”。韩非在吸收老子的无为思想时,强调的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该有为的。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汉初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提倡尽可能少地扰民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复苏。今存《淮南子》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的“经验”:“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言其莫从己出也。”[5]“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不动者。”[6]“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建筑工程图集 99S203、99(03)S203:消防水泵接合器安装.pdf VIP
- 在2025年区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docx VIP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全套精品教学课件小学优秀课堂课件.pptx VIP
- 水库生态养殖可行报告.docx
- 隧道巡检机器人研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VIP
-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含目录).docx VIP
- 景观绿化工程施工设计方案.docx VIP
- 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设计.docx VIP
-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设计.docx VIP
- 安徽省庐巢七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期中英语试卷(含答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