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社会认知与道德发展材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三章 社会认知与道德发展 一、社会认知 1.心理理论的发展 错误信念任务: 一个名叫萨利的孩子将弹球放到她的篮子后离开房间,当萨利离开后,安妮将弹球转移到自己的篮子里,接着萨利回到房间,现在要被试回答的问题是萨利会去哪里找弹球。 这个任务主要用来评估儿童是否理解人们拥有一种错误信念,即使信念是错误的,这些信念仍然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1)起初几步 婴儿到六个月左右,就已经知道人对人与人对没有生命力的物体的反应是不同的。从约九个月开始,婴儿和家长同样能够有大量的共同注意。当婴儿在一岁到两岁进行假装游戏的时候,他们对假装与现实的不同至少表现出原始的理解。儿童大约两岁开始,在语言中涉及使用心理状态的言语,可以说明儿童正在形成心理理论。两岁半儿童有试图欺骗成年人的意图。 (2)愿望和信念——愿望心理学 Henry Wellman提出心理理论认为,愿望心理学形成的最初年龄大约是在2岁。2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谈论他们的需求,甚至会用需求和愿望这样一些术语来解释自己与他人的行为。正常的4岁儿童,甚至3岁儿童可以形成一种信念—愿望心理学。 (3)影响心理理论形成与发展因素 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在获得错误信念任务之前,在语言发展上必须达到一定水平。获得心理理论需要与他人进行互动的体验。心理理论的获得需要以正常的神经、认知以及语言的发展为基础,再加上包括与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同伴进行关于心理状态的交谈在内的社会经验。 2.个体知觉 年幼的儿童总是根据一个人的生理外表、所拥有的财产与行为感知他人,而不是具体的个性特质描述,也不会把气质看做是一种可以预测个人未来的行为方式和他们或个人行为原因的稳定品质。儿童在大约7岁或者8岁时,将能够触及人类行为的深层。青少年描述他们认识的人时会提供个性方面的解释 3.观点采择能力 观点采择能力是一种采纳他人观点和解释与自己有关的他人思想与情感的能力。Robert Selman用人际间的两难问题来考察儿童,3—6岁的儿童多是自我中心的;但随着具体运算认知能力的出现,儿童开始更好地对待他人的观点进行考虑;大约12岁的时候,在认知发展达到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年,就能够在内心操作多种观点。 4.成年期的社会认知 成年期的社会认知发展似乎同时包含着获得与丧失。老年人一般会像中年人那样继续展现出成熟的社会技能。成年人社会认知方面最重要的信息是一些年龄更长的成年人保持了他们的社会认知技能,而另外一些人则没有。 二、道德发展的观点 道德包括:1判断是非的能力;2在是非标准指导下的行动能力;3做了正确的事情会感到骄傲做了错事会感到罪过与羞耻的能力。道德有三个基本成分:情感或情绪的成分;认知成分;行为成分。 1.道德情感: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用超我的形成以及像内疚这样的道德情感来描述道德的发展。 2.道德推理: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学家通过审视道德推理的发展来研究道德。当我们判断一个行为是对或是错的思想过程就是道德推理。 柯尔伯格通过道德两难问题,提出了三个道德推理水平,每个道德水平有两个阶段,分别是水平1:前习俗道德阶段。阶段1,惩罚和顺从导向,阶段2,工具性的快乐主义;水平2:习俗道德阶段。阶段3,“好孩子”道德,阶段4,权威和社会—秩序—保持道德阶段;水平3:后习俗道德阶段。阶段5,契约道德,个体权利,以及在民主上可以接受法律。阶段6,良心的个体规则道德阶段。 3.道德行为: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观点在道德发展上的主张是:道德是一种特定情境行为,而不是诸如超我或者道德推理中的后习俗水平这样一些更为一般的特质,受到特定学习经验的影响,我们获得的道德(或非道德)习惯在具体情境中展现出来。 三、婴儿期 1.早期道德训练 在我们的社会,把婴儿看做是超道德的,也就是缺少道德感。道德社会化开始于生命的早期,通过一些社会经验的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理解道德规则和标准。他们的道德感取决于自身气质和父母所采用的道德训练的方法之间的适合性。 2.亲社会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说婴儿是没有道德感的,特别是对是非的判断。然而他们的“道德社会化”已经开始。他们内化了行为的规则,当他们打破规则的时候就变得伤心,表现出了初步的移情——一种作为我们人类独特遗传的道德行为的促进因素。 四、儿童期 1.柯尔伯格的观点 柯尔伯格设计的道德推理阶段的假定两难的问题对学前儿童来说过于复杂,且难理解。从他的观点看,大部分儿童,尤其是年幼的儿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个体,他们仍然不能够将习俗的社会价值作为他们自己的。 2.皮亚杰的观点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1)儿童是前道德的;(2)6到10岁儿童接受规则非常死板;(3)10岁左右进入道德发展最后阶段,他们开始理解规则是个体之间达成的协议,这些协议会随多数意见而改变。 皮亚杰与柯尔伯格都低估了年幼儿童的道德复杂性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