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换土垫层作用 (1)提高地基承载力。 (2)减少沉降量。 (3)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 (4)防止冻胀。 (5)消除膨胀土的胀缩作用。 * 换填法设计主要是垫层厚度z(0.5~3m)和宽度B。原则:(1)各种材料垫层设计,近似按砂垫层计算方法进行设计(2)砂垫层垫层厚度z,要求有足够深度,以置换可能被剪切破坏的软弱土层;(3)垫层上、下平面尺寸,要满足应力扩散要求和砂垫层不发生水平挤出 垫层厚度 ? b ? 回填土 B= b+2ztg? d z * 垫层设计示意图 p b D B z p z p cz p cz q b+2z tan q p z 基础 回填土 垫层 $ $ $ $ $ $ * 3. 垫层宽度 垫层的底面宽度应以满足基础底面应力扩散和防止垫层向两侧挤出为原则进行设计。关于宽度计算,目前还缺乏可靠的方法。一般可按下式计算或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式中 B——垫层底面宽度(m); θ——垫层的压力扩散角(°), 垫层顶面(基础底面)每边宜超出基础边缘不少于30cm或从垫层底面两侧向上,按当地基础开挖经验放坡。 砂垫层施工要点 * 土垫层施工检验 贯入测定法 排水固结 排水固结法 加压系统 排水系统 竖向排水井 水平排水井 即施加起固结作用的荷载 砂井堆载预压法 (1)砂井的直径和间距 主要取决于土的固结特性和施工期限的要求。“细而密”比“粗而稀”效果好。砂井直径一般为300~400mm;袋装砂井直径为70~120mm。 (2)砂井深度 主要根据土层的分布、地基中附加应力大小、施工期限和条件及地基稳定性等因素确定。一般为10~25m。 (3)砂井排列 砂井在平面上可布置成正三角形(梅花形),以正三角形排列较为紧凑和有效。在实际进行固结计算时,由于多边形作为边界条件求解很困难,巴隆建议每个砂井的影响范围由多边形改为由面积与多边形面积相等的圆来求解。 正方形排列时 de=1.13l 正三角形排列时 de=1.05l de为砂井的有效直径,l为砂井间距。 (4)砂井布置范围 砂井的布置范围一般可由基础的轮廓线向外增大约2~4m。 (5)砂料 宜选用中粗砂,其含泥量不能超过3%。 (6)砂垫层 砂井顶部铺设砂垫层,可使砂井排水有良好的通道,将水排到工程场地以外。 袋装砂井和塑料排水板预压法 (1)袋装砂井预压法 将塑料排水板用插板机具插入软土第几种,地表铺砂垫层组成垂直和水平排水系统,然后在地基表面堆载预压,从而叫酥软土地基的沉降过程,加快固结。 塑料板排水法 天然地基堆载预压法 降水位预压法 任务二、特殊土地基处理 1、湿陷性黄土 (1)特性: A、天然状态具有较高强度、较低 压缩性。 B、遇水易溶解或软化,并迅速沉降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 对失陷性小,地下水位深不会上浸的黄土地基 处理方法:采取地面防水、地表排水措施 对厚度不大的黄土地基 处理方法:换土垫层法 对厚度较大的失陷性黄土 处理方法:预浸法 湿陷性黄土 2、膨胀土地基 特性:A、吸水膨胀 B、失水收缩剧烈 C、具有往复涨缩变形高塑性 处理方法 较薄 较厚 换土垫层 柱基、墩基、桩基 膨胀土 3、红黏土地基 特性:强度较高、压缩性低、渗透性较低 地基处理:① 作天然地基,将基础浅埋; ② 对于土洞,灌砂、挖填、梁板跨越等; ③土层厚度变化大,换土、加强基础与上部结构刚度、设置沉降缝、桩基等 4、冻土地基 特性:受季节影响呈周期性冻结和融化 处理方法:①换填法; ②保温法; ③排水、隔水法。 冻土 214项目部陕铁院工程项目汇报 项目经理 :安经理 总工:陈工 任务一、软弱土地基处理 任务二、特殊土地基处理 任务三、复合地基加固 任务一、软弱土地基处理 目的:是针对地基上建筑物可能产生的问题,采取人工的方法改善地基土的工程性质,达到满足上部结构对地基稳定和变形的要求。 地基处理方法分类 物理处理 化学处理 热学处理 置换 排水 挤密 加筋 搅拌 灌浆 热加固 冻结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夯实法 1)重锤夯实法 2)强夯法 1 、重锤夯实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沙土、稍湿的粘性土、部分杂填土、湿陷性黄土。 2 注意事项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