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等所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 一、美感是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直观 1、审美观照 审美感受起于对美的事物的直观。 当我们面临某一审美对象的时候,对象以其可感的外在形式吸引我们,打动我们,触发我们的情感,唤起我们的记忆,激起活跃的想象和理解活动,我们会体验到赏心悦目,或者惊心动魄。这一过程就是审美观照。 审美观照,就是通过感知、想象、情感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而达到对于审美对象的领悟和理解。 通过审美观照,主体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审美上的满足。 歌德在他早年所写的《论德国建筑》一书中,曾谈到自己对于哥特式教堂的感受。他原来对这类建筑颇为反感,以为它们不过是些紊乱的、不自然的、胡乱拼凑起来的东西,对它“装饰杂乱无章极端仇视”。可是,当他亲临斯特拉斯堡教堂的时候,他获得的印象却完全出乎意料: 当我站在那座建筑面前时,我看见的景象使我吃了一惊,那种心情真是我意想不到的。我的灵魂装满了一个伟大而完整的印象,而且由于这个印象是由千百个和谐的细节组成的,我能够享受和欣赏,但无法理解和解释。我多么想经常跑回来享受这种半天堂式的快乐呵,从我们年长的弟兄的作品里领会他们巨人似的精神!…… 歌德从斯特拉斯堡教堂获得强烈印象,享受到“半天堂式的快乐”,又感受到心灵为之震颤的巨人般的精神力量,引起强烈的情感体验。这就是由审美直观而来的审美感受。 那么,特定的审美对象,何以会引起主体特定的审美心理反应而获得美感?或者说,美感形成的根源在哪里?这就需要进一步探讨美感的本质问题。 2、前人论美感的本质 美感的形成,当然离不开审美对象。但是,美感的形成又不能单纯归结为对象。它也包含着社会审美意识的影响。因此,探讨美感的本质,就应当把审美对象、审美主体的个人审美能力、一定时代的社会审美意识联系起来,作全面的考察。 a、唯心主义 历史上的唯心主义美学家否定客观存在的美,主张从人的精神活动中寻求美感的根源。 他们过于强调主体审美能力的作用,往往用它替代审美对象,甚至把审美能力加以神秘化。 如柏拉图就认为,真正的美只存在于尘世之外的理念世界,因而只有少数由于“神灵凭附”而陷入“迷狂”的人,才能观照最高的美,才能“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这种说法,既抹煞了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美,也抹煞了审美对象在美感形成中的作用,把观念形态的“美的理念”、“美的观念”绝对化、客观化、神学化,因而也就把人的审美能力神秘化或神学化了。 但是,他们却以神秘主义的方式肯定了美感是一种能够把握某种理性内容的直接观照,肯定了主观审美能力在美感形成中的特殊能动作用,还是从一个侧面窥见了美感的特点。 b、旧唯物主义 旧的唯物主义美学家肯定客观现实世界的美,也重视对象在美感形成中的作用,但忽视主体在审美中的能动性,因而对主体审美能力在美感形成中的作用估计不足。 如以博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美学家,认定美依存于客观事物的某些可感属性,美感即是这些属性所引起的“松弛舒畅”的感觉。强调对象作用于主体的感官才能引起美感,这是正确的,但他们忽视了美感的社会内容和理性因素,甚至把美感和生理快感简单地等同起来,实际上也就把社会的人降低到了动物的水平。 费尔巴哈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感本质的看法,比博克等人要深刻多。他们不但承认美感来自感觉经验,而且认为美感不是一般的、低级的、非理性的感性认识,它是人通过自己的感官在对象上面认识到自己的本质或自己的生活而获得的愉悦。 但是,无论费尔巴哈还是车尔尼雪夫斯基,都不可能科学地解释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他们是人本主义者。 c、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物质的感性的现实活动。这一活动,规定着社会生活和人的本质,也必然最终规定着美和美感的本质。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人经过实践,在对象世界中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创造了美;于是人也能从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通过感觉直接观照这一本质力量,肯定这一本质力量,引起喜悦而获得美感。 人为什么能凭着自己的感觉直接观照到自己的本质力量呢?马克思是从“社会的人”着眼来加以考察的。 首先,这种感觉是丰富而全面的,它既包括人的五官感觉,还包括精神感觉和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所谓精神感觉,指的是精神需要满足与否所产生的感觉,这是一种超出物质需要范围的感觉,如因自己的产品满足了他人需要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文明守纪小学生主题班会教程解读.ppt
- 文商旅游街区项目招商教程解读.ppt
- 文书学(八)教程解读.doc
- 文体中心电梯及自动扶梯供货安装项目招标文件教程解读.doc
- 文献法新教程解读.ppt
- 文献检索期末实验教程解读.doc
- 文献检索与利用3-2015教程解读.ppt
- 文学作品阅读第五季教程解读.doc
- 文言文句式和活用教程解读.ppt
-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题型二虚词辨析题——性情神态善体悟,实实在在学虚词教程解读.ppt
- 体验单元:画蚂蚁(教学课件)科学大象版一年级上册新教材2025.ppt
- 道真自治县锂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生产线建设项目环评报告.pdf
- 《9 河流与湖泊》教案 2025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pdf
- 《10 地下水》教案 2025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pdf
- 2024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
- 2024成都市职工大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
- 2024成都师范学院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
- 2024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
- 2024成都文理学院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
- 第三课_了解信息处理工具(教学课件)信息科技浙教版三年级上册.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