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 易 文 化 刘 韵 冀 《周易文化》 (共17讲) 周 易 文 化 周易文化与科学 第 13 讲周易文化与科学 第一节 周易文化与自然科学 第二节 周易文化与人文科学 该讲的重点 第一节 周易文化与自然科学 一、周易文化与数学 二、周易文化与天文学 三、周易文化与中华医学 四、周易文化与其他自然学科 一、周易文化与数学 1、中华数理文化的发展 2、周易文化与数学原理 3、周易文化与二进位制 1、中华数理文化的发展 易与数学的发展 从数字卦到河图洛书 中华悠久的数理文化历史 代表人物和业绩 河图数字变化图 洛书数字变化图 2、周易文化与数学原理 周易文化与算术 周易文化与几何学 阳阴(少阴) 周易文化与几何学 周易文化与勾股弦(图) 周易文化与圆周率 (图) 周易与几何 清代学者李光地的“洛书勾股图” 3、周易文化与二进位制 鲍威特送给莱布尼兹的两幅易图 64卦次序图 64卦方位图 二、周易文化与天文学 1、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成就 2、《周易》与古代天象的记录 3、周易文化中的天文知识 1、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成就 “卦”字从圭从卜,圭即圭表,所以卦于天文有关。占卜最早应和卜时节、卜天气有关 三宫、四灵、星宿等 古代中国天文成就 2、《周易》与古代天象的记录 《周易》中的天文资料 关于圭表——古时测日影的天文仪器。有两部分,表是直立的标杆。圭是平卧的尺,根据日影长短的变化来测定节气。 3、周易文化中的天文知识 《周易》与天文历法结合的典型事例莫过于汉代发明的“十二消息卦”、“卦气说”、“爻辰说”和“纳甲说”。其实,这些理论在《周易》文本中都找不到直接的根据,是汉人根据《周易》思想延伸的,这些学说在汉代都属于“今文经学”的范围。汉人常用“十二消息卦”这种消息变通解释卦变。“卦气说”在汉代易学中影响最大。它是将卦画(卦)同二十四节气(气)以及方位相结合的产物,对物候和农学有意义,易学家孟喜和京房对它的贡献最大。 十二消息卦 十二消息卦,是取六十四卦中十二个特殊的卦形,配合一年十二个月的月候,指示自然万物“阴阳消息”的意义,故又称月卦、候卦。所谓消、息,是指在一个卦体中,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反之,凡阴爻去而阳爻来称为息。消或息,其实就是一卦之中阴阳的消长变化。 十二消息卦也称十二辟卦。辟,君、主的意思。十二辟卦,意为此十二卦为十二个月之主人。 古人将《泰》《大壮》《夬》三卦代表春天;《乾》《姤》《遁》三卦代表夏天;《否》《观》《剥》三卦代表秋天;《坤》《复》《临》三卦代表冬天。称为“十二消息变通而周于四时”。 十二消息卦与十二个月配合情况 《复》卦 一阳息阴, 建子, 十一月。 《临》卦 二阳息阴, 建丑, 十二月。 《泰》卦 三阳息阴, 建寅, 正月。 《大壮》卦 四阳息阴, 建卯, 二月。 《夬》卦 五阳息阴, 建辰, 三月。 《乾》卦 六阳息阴, 建巳, 四月。 《姤》卦 一阴消阳, 建午, 五月。 《遁》卦 二阴消阳, 建未, 六月。 《否》卦 三阴消阳; 建申, 七月。 《观》卦 四阴消阳, 建酉, 八月。 《剥》卦: 五阴消阳, 建戌, 九月。 《坤》卦: 六阴消阳, 建亥, 十月。 周易中的十二消息卦 卦气说——七十二物候图 爻辰说 (图) 三、周易文化与中华医学 1、易医同源于巫 2、易医沟通的标志《黄帝内经》 3、周易原理——中医的基础理论 1、易医同源于巫 上古时代医巫不分,巫既占筮祈祷,又采药治病。我们讲《周易》与中医的关系,易医沟通的标志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以易为核,建立起了中医自己的理论体系。唐代名医孙思邈有“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论断,他说:欲为太医,“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 医又不同于易,中医自身的知识是重要前提,医易的结合是中医在对人生理基础知识之上,在已经建立了自身的一定的体系的基础上,将已有的概念、理论同《周易》特别是《易传》的有关思想相调和、相比附的产物。 2、关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它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