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教育史教程 医学教育教研室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第三部分 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与变革 第四部分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中国古代文教政策 夏代:“以射造士”(动荡,主要武器弓箭,重武士) 商代:“尊神重孝”(奴隶制鼎盛,帝权极大) 西周:“尊礼”(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 春秋战国:“以礼为文,以戎为主”(争霸,宗法失控“礼崩乐坏”) 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大一统:书同文、行同伦,禁游宦、禁私学、焚书坑儒) 汉代:确立“独尊儒术”(仁义礼智信,确定了封建教育崇儒的基本内涵,以儒取士) 魏晋南北朝:动荡,文化多元,以崇儒读经为核心(儒佛道兼容,打破独尊) 隋:“兴教为先,崇尚文治”(以儒为主干,佛道为两翼) 唐:“重振儒术”(统一儒学内部,主导,兼容佛、道) 宋:“尊孔崇儒”(封建社会持续发展,封建教育基本模式形成,尚文抑武) 元:“遵用汉法”(征战讨伐——以文治国) 汉唐经学教育——程朱理学 明:“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文化专制,尊孔崇儒推崇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 清:“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崇儒经,推程朱,笼络士人) 二、中国古代官学、私学 官学:由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构成 萌芽于夏商周,正式创立于汉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 唐朝繁盛,制度完备 南宋以后逐渐走下坡 明清时期,逐步衰败,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私学:创建于春秋时期,与官学相对而存在,共同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制度。为人才培养和民族文化传承起到了很大作用,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即分科举士,中国传统社会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 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400多年 汉代:察举制和征辟制 隋朝:初,察举有推荐程序,取决于文化考试。大业二年“始建进士科” 唐:沿用隋朝,逐步调整创新,趋于健全 科目:常科和制科,后逐渐发展繁多 考试方法:主要为帖经、墨义、策问等 唐科举为寒门子弟打开做官的一条门缝,名额少,考核严,徇私舞弊严重。 宋:科举成为做官的正途,官僚权贵子弟也开始热衷 基本沿袭唐制,建立了周密的规章制度(三级考试制度影响深远),公正客观,防止权贵操纵,保证中央集权 明:科举鼎盛,继承宋元建立“永制”,将八股文作为固定考试文体,并将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 清:沿袭明制,根据自身利益和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常科:文科(主体)、武科、翻译科等 制科:非常设科目,皇帝特需临时设置,特殊人才(经济特科、博学鸿词科、孝廉方正科) 鸦片战争后,不适宜局势,废除提上议程。 影响: 正:是古代中国读书人,寒门庶族的重要晋身之阶。在其作用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相对处于流动状态,有效促进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整合,为中国古文明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内在动力机制 负:使得学校教育逐步沦为科举考试的附庸;科举考试内容单一僵化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重伦理轻技艺,严重桎梏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一、先秦时期 孔丘: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要素之一,先“庶”、“富”后“教”。 重教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 学、思、行结合:“学而时习之”、“学而,思而”、“学以致用” 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墨翟:习儒从孔,后因反感崇礼厚葬的繁文缛节转而批判儒家 “兼爱”社会——教育培养“兼士”(贤士: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重科学技术 孟轲:“人性善”、“明人伦”,持志养气,清心寡欲,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心动忍性 教育方法:深入思考,循序渐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荀况:“人性恶”,劝学 学习方法:“积少成多锲而不舍”,“虚壹而静”,“兼陈中衡”,学以致用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汉武帝时期,神学化解释儒家思想,使其逐渐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兴办太学 王充:唯物主义思想家,批判“儒家神学”,提出人性有善有恶,可以变化,重要的是教育。 教学方法:“见闻为”到“开心意”,感性认识到深化提高 嵇康:好老庄,倾向玄学 主张教育应“越名教”、“任自然”,批判儒家“名教”、“经学教育”束缚 三、唐宋时期的教育思想 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韩愈:“学而优则仕”,“文以载道”,重勤 师道观:尊师重道,“学者必有师”,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生之间“相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