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司法考试重点学科班刑法-刘凤科讲义.doc

2014年司法考试重点学科班刑法-刘凤科讲义.doc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年司法考试重点学科班刑法-刘凤科讲义

侵犯财产罪 复习提要 了解:侵犯财产罪的分类。 理解:侵犯财产罪的概念与特征(犯罪构成),侵犯财产罪中的普通犯罪的概念、特征(犯罪构成)以及应当区分的界限与应当注意的问题。 熟悉并能够运用:侵犯财产罪中的重点犯罪的概念、特征(犯罪构成)。 知识要点 一、财产犯的法益 首先是财产所有权及其他本权,其次是需要通过法定程序恢复应有状态的占有(包括违禁品的占有);但在相对于本权者的情况下,如果这种占有没有与本权者相对抗的合理理由,相对于本权者恢复权利的行为而言,则不是财产犯的法益。 例1.甲盗窃乙的电脑,甲成立财产犯罪(盗窃罪)。 2.甲将电脑质押给乙或者借给乙使用,或者将自己的金项链交给邮局托运,或者甲骑摩托车因为违章被交警扣押,甲在晚上私自将电脑、金项链、摩托车拿走的,成立财产犯罪(盗窃罪)。 3.甲的摩托车被乙盗走,甲将其拿走的,或者甲为实现其合法债权的,不成立财产犯罪(第三者丙从乙处非法获取该财物的,成立相应的财产犯罪)。 [注意](1)如果拿走的方式成立其他犯罪的,按照其他犯罪定罪处罚:采取非法拘禁的方式取回财物或者实现债权的,成立非法拘禁罪;采取暴力方式取回财物,并导致对方轻伤以上后果的,成立故意伤害罪。(2)甲的电脑被乙盗走,甲发现后立即追赶,使用强力夺回财物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事后发现乙正要毁坏该电脑,甲若采取合法手段难以挽回损失,使用强力夺回财物的,属于自救行为。 4.甲盗窃乙占有的毒品、假币、淫秽物品的,成立财产犯罪(盗窃罪),不计算金额,而计算数量和情节量刑。 【经典考题】 李某花5000元购得摩托车一辆,半年后,其友王某提出借用摩托车,李同意。王某借用数周不还,李某碍于情面,一直未讨还。某晚,李某乘王某家无人,将摩托车推回。次日,王某将摩托车丢失之事告诉李某,并提出用4000元予以赔偿。李某故意隐瞒真情,称:“你要赔就赔吧。”王某于是给付李某摩托车款4000元。后李某恐事情败露,又将摩托车偷偷卖给丁某,获得款项3500元。李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A.盗窃罪 B.诈骗罪 C.销售赃物罪 D.盗窃罪和诈骗罪的牵连犯 [破题要领] 本题主要考核盗窃罪与诈骗罪的认定。 本案中,王某借用李某摩托车,已经合法占有李某所有的财物,这种合法占有仍然受到刑法的保护,可以对抗所有权人。所以,李某违背占有者的意志,转移数额较大财物的占有,成立盗窃罪。王某误以为摩托车被盗,提出向李某赔偿,表明王某已经陷入处分财产的错误认识,李某通过自己的行为维持甚至强化了王某的上述错误认识,王某基于该错误认识而处分了4000元钱,李某的行为成立不作为方式的诈骗罪。因此,李某的行为成立盗窃罪与诈骗罪。但是在本案中,李某的两个行为实质上只指向一个财产,择一重罪处理即可。 ◆注意:窃取他人所有的财物后,利用所盗窃的财物骗取财务所有者的其他财物的,择一重罪处罚,因为实质上只侵犯了一个财物。例如从超市盗窃商品后又“退货”换取现金的,从商店盗窃兑换券然后“领取”奖品的,从游戏机中窃取弹珠又“兑换”现金的,都只成立一罪。但是,入户盗窃他人存折后到银行柜台取款的,成立盗窃罪(针对存折)与诈骗罪(针对银行现金),数罪并罚。 二、财产犯罪的结构及其界线 1.侵犯财产罪分为三大类:毁坏财物的犯罪(毁弃罪)、取得财物的犯罪(取得罪)与不履行债务的犯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毁弃罪与取得罪区分的关键是行为人侵犯财产时是否具有利用该财产的意思:不具有利用的意思,成立毁坏型犯罪;具有利用的意思,同时具有排除权利人占有的意思,成立取得型犯罪,否则不成立犯罪。换言之,行为人侵犯财产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成立取得型犯罪,否则成立毁坏型犯罪或者无罪。 非法占有(不法所有)目的,是指排除权利人、将他人的财物作为自己的所有物进行支配,并遵从财物的用途进行利用、处分的意思。非法占有目的由“排除意思”与“利用意思”构成,前者重视的是法的侧面,后者重视的是经济的侧面,二者的机能不同。 (1)排除意思的主要机能,是将不值得科处刑罚的盗用、骗用行为排除在犯罪之外。排除意思是达到了可罚程度的妨害他人利用财产的意思,或者说,排除意思是引起可罚的法益侵害(妨害利用)的意思。 例 1.甲盗用他人汽车,到达目的地后将其抛弃的,具有排除意思,成立盗窃罪。 2.世界杯期间,甲将乙为了观看足球比赛而买的的电视机(价值1万元)窃取以便自己观看,世界杯结束以后归还的,具有排除意思,成立盗窃罪。 3.为了伪装退货、取得商品对价,而从超市拿出商品的,具有排除意思,成立盗窃罪。 4.骗取他人手机,以便短时间内让被害人用金钱赎回的,具有排除意思,成立诈骗罪。 (2)利用意思的机能,在于使盗窃、诈骗等取得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相区别。利用意思,是指遵从财物可能具有的用法进行利用、处分的意思。 例1.甲男基于某种癖好窃取女式内衣以便

文档评论(0)

cuo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