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发展 (一)公民权利扩大 (二)人权问题的普遍化、国际化 (三)行政权不断扩张 (四)宪法和国际法的结合 (五)宪法保障制度的日趋完备 三、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 《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 (二)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根本法》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 第二节 19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宪法 一、清末的“预备立宪” 背景:民族危亡(半殖民半封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崛起、戊戌变法 (一)钦定宪法大纲 (二)十九信条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立宪活动 (一)民国初年 《临时约法》 “天坛宪草” (二)北洋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约法》 《中华民国宪法》(1923)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 军政-训政-宪政 《中华民国宪法》,1947年 四、革命根据地时期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 《施政纲要》,抗战期间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1946 第三节 1949年以来的中国宪法 一、1949年以来中国宪法的发展 (一)《共同纲领》 (二)1954年宪法 (三)1975年宪法 (四)1978年宪法 第四讲 公民与国家 第一节 公民 一、公民概述 《选举法》(1953),首次出现公民这一法律概念。 (一)公民 公民:具有一个国家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宪法》第33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基本要素: 第一,公民是自然人; 第二,公民是反映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概念。 (二)公民与国籍 国籍: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 国籍的取得方式: 第一,因出生而取得国籍。(出生国籍/原始国籍) 第二,因加入而取得国籍。(继有国籍) 《国籍法》对国籍确定设定的原则: 第一,血统主义和出生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原则; 第三,民族平等原则; 第四,男女平等原则。 申请加入中国国籍的条件: 第一,中国人的近亲属; 第二,定居在中国; 第三,有其他正当理由的。 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马海德 第五节 宪法规范、宪法关系 一、宪法规范 宪法规范,是指调整国家最重要、最根本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或者,调整宪法关系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一)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 三要素说,即假定、处理与后果。 ▲宪法规范含有制裁要素吗? 通常的法规范=行为规范 + 强制规范。行为规范:规定一定的行态,或禁止或允许;强制规范:对违反或背离行为赋予强制效果。 我们认为: 1、没有直接含有明确的制裁要素; 2、但在宪法的总体结构上含有强制规范(如我国宪法序言第13段、第5条、第41条、第62条、第67条等); 3、这些强制规范的执行,有赖于违宪审查制度,最终有赖于民主政治的机制。 (二)宪法规范的种类 1. 根据宪法规范对宪法主体行为的调整方式,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 2. 根据宪法规范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宣告性规范和确认性规范; 3. 根据宪法规范的约束力,可以分为提倡性规范、任意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 二、宪法关系 (一)宪法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宪法关系 ★包括4个方面(主要): (1)国家与公民之间 (2)国家与各民族、各团体之间 (3)国家机关之间 (4)国家机关内部 (二) 特点 (1)主体的一方是国家 (2)内容具有广泛性 (三)第三者效力 第六节 宪法的创制 宪法的创制=宪法的制定+宪法的修改(废止) 一、宪法的制定 宪法制定是指一国的人民或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根据特定的程序制定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的行为。 (一)有关宪法制定的理论:宪法制定权理论 ★简称“制宪权”理论,主要阐述制宪权的性质、主体以及与修宪权的关系等问题。 ★理论动机:通过制宪权约束国家权力(包括立法权)。 2、理论的变迁——德国 ★近代宪法时期,德国在法律实证主义的影响下排斥该类理论,将制宪权=宪法修正权=立法权。代表人物:拉班德、耶利内克 3、理论的完善——日本 ★美浓部达吉认为:立法权是最高国家权力,其中包含了制宪权。 ★芦部信喜的新说 (1)制宪权是一种超实定法秩序的权力,处于政治与法的交叉点,但非绝对无限制的权力,其受制宪权自己主张自己存在的前提——“根本规范”的限制。 (2)制宪权的主体是国民,发动方式可通过特别的代表(如国民会议)。 (3)修宪权是“制度化了的制宪权”,是制宪权的“卫兵”。 (二)制宪权的特征 制宪权属于人民,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应有之意,也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具有四个特征: (1)制宪权是一种事实性的权力,而非创设性的权力。 (2)制宪权是基于一种理念的预设,而非一种制度的肯定。 (3)制宪权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