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要评价指标: 非直线系数:公交线路起点、终点之间的实际距离与两点之间空间直线距离的比值。《规范》要求不大于1.4。 公交线网密度:通行公交车的城市道路长度与城市面积之比,单位:Km/Km2。 公交线路重复系数:公交线路总长度与公交线网总长度之比,一般不大于1.5。(公交线网总长度指通行公交车的城市道路长度) 平均站距:一般市区为500~800米,郊区为800~1000米。 公交站点覆盖率:按照步行到达公交车站不超过某一距离的等距线内覆盖的城市面积,该指标反映公交线网服务的城市区域范围。《规范》要求,300半径的站点覆盖率应不小于城市面积的50%,500米半径的站点覆盖率不小于城市面积的90%。 公交出行时间:城市居民及流动人口采用公交方式出行时所消耗的时间,一般不应超过40~50分钟。 2、公交线路网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公交薄弱区 3、公交场站用地是否有保证 1999年底,苏州市拥有公交保养场(厂)3个,总面积93064 m2;驾驶员培训教练场1个,面积5697 m2;修理厂有1个,面积22980 m2; 首末站33个,其中正规站点13个、租用外单位的有10个、摆设调度亭的有1个、没有站台的有9个。 苏州市公交保养场缺乏车辆维修的专用检测设备及诊断仪器,保修质量难以提高。首末站的停车及回车场地面积小,并有社会车辆占道等不良现象,站点建筑尚不够规范化、标准化。 4、公交运营车辆是否有优先通行措施 常见的公交优先通行措施 公交专用道 交叉口专用信号 5、公交运营车辆数是否满足要求 6、公交站点覆盖率是否满足要求 7、公交车站设置是否合理 六、静态交通设施 1、停车设施供给总量能否满足需求 截止到1999年,苏州市建成区的停车设施建设仍十分薄弱,由交警部门管理的停车场总泊位数仅为2100多个,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至2002年5月,蚌埠市市区机动车拥有量达38483辆,而蚌埠市市区的总停车泊位数只有1583个,也就是说,平均24.3辆车才拥有一个停车泊位。 2、停车设施布局是否合理 苏州市很多路边停车场泊位规模过小,分布过于分散,不易进行停车管理。 停车场的泊位仅根据需求而划设,布局的随意性强,并未经过统一的规划,导致路内、路外停车的不平衡,产生布局的不合理。 3、停车设施收费标准是否合理 苏州市交警管理的路边划线停车场,全天八小时,停车一次收费5元,路边、路外、地下停车库收费标准基本相同,而由于路内停车场在停车存取便利上的优势,导致大部分驾驶员宁愿路边停车也不愿进入路外停车场,加剧了路内、外停车场的供需比例矛盾,以及部分区域停车场车辆停放的严重不平衡。 七、城市交通管理现状 城市交通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交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城市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状况 城市交通管理体制 交通法制建设、宣传教育 市民交通安全意识、交巡警队伍的精神风貌和整体形象等 一、综合交通运输量发展变化情况 客货运输量发展趋势 交通运输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二、公路网及公路运输现状 公路里程增长情况 公路等级结构 交通量增长情况 公路交通运行质量 主要评价指标 (1)路网密度: 具体有面积密度、人口密度、经济指标密度、综合密度、车辆密度等。 (2)路网等级水平指数 (3)道路铺装率 道路铺装率指路网中有高级或次高级路面的里程和路网总里程之比 。苏州市现状公路网的道路铺装率为97.8%,公路网的路面质量较高。 (4)路网节点连通度 公路网节点连通度通过考察网络交通节点(公路交叉口或城镇交通枢纽)的连通状况,从路网布局方面反映公路网的结构特点,其定义为规划区域内各节点间依靠公路交通相互连通的强度,计算公式为: 当C值接近1.0时,路网布局为树状;C值为2.0时,路网布局为方格网状,节点多为四路连通;当C值略大于3.0时,路网布局为三角网状,节点多为六路连通。 当公路网受到河流、湖泊、铁路分隔的现象较多时,公路网络的连通度通常较低。 三、公路交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 过境公路路段街道化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规模在不断扩大,原先一些靠近城市的公路被日益膨胀的城市所包围,这就导致了过境交通流从城市内部穿过的问题。 以312国道为例,由于近几年来昆山市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312国道与昆山市区的连接由原先的切线绕行式转变为现在的穿过式,其市区段既有过境交通流,又有城市区内出行的交通流,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从而造成了拥挤、塞车的现象,出行时间大大增加。 2、 出行情况的变化 在经济水平较低时,居民出行距离以近距离为主;出行的目的以满足生活需要为主;而出行方式:近距离以公路为主,远距离以铁路为主。 在经济水平较高时,不同地区间经济的联系相对较多,因此居民的出行半径有所增加;同时当人民的生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