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扩散与离子注入教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扩散:利用原子在高温下(900-1200℃) 的扩散运动,杂质原子从浓度很高 的杂质源向低浓度区扩散并形成一 定的分布。 离子注入 :电离的杂质离子经几十至几百千伏的电压下进行加速,在获得较高速度后注入半导体内。 目的:由于离子注入所造成的损伤,使得半导 体的迁移率和寿命等参数受到严重;此 外,大部分注入离子并不处于置换位 置,未被激活。通过退火可以解决或改 善以上问题。 (1)注入的离子是通过质量分析器选取出来的,被选取的离子纯度高,能量单一,从而保证了掺杂纯度不受杂质源纯度的影响。 (2)注入剂量在1011-1017离子/cm2的较宽范围内,同一平面内的杂质均匀度可保证在±1%的精度。 (3)离子注入时,衬底一般是保持在室温或低于400℃。避免高温扩散所引起的热缺陷,同时横向效应比热扩散小得多。另外像二氧化硅、氮化硅、铝和光刻胶等都可以用来作为选择掺杂的掩蔽膜。对器件制造中的自对准掩蔽技术给予更大的灵活性,这是热扩散方法根本做不到的。 (4)注入杂质按掩模版图形近于垂直入射,有利于器件按征 尺寸的缩小。 (5)离子注入深度是随离子能量的增加而增加。 (5)离子注入是一个非平衡过程,不受杂质在衬底材料中溶 解度的限制,原则上对各种元素均可掺杂,这就使掺杂 工艺灵活多样,适应性强。根据需要可从几十种元素中 挑选合适的N型或P型杂质进行掺杂。 (7)容易实现化合物半导体的掺杂。 3.4 扩散与离子注入 掺杂工艺 材料 A 材料 B 材料 A 材料 B 材料 A 材料 B 3.4.1 扩散(70年代初期) 1. 扩散机理 恒定的表面浓度:杂质为气相源 杂质蒸汽(800℃~925℃)→硅表面→扩散到硅片内 恒定的总掺杂剂量: 首先在硅表面形成薄杂质层→扩散到硅片内 (1)掺杂浓度不能超过半导体的固浓度。 (2)较难得到轻微的杂质分布 (3)横向扩散大约达到结深度80%的距离。使得最后的扩 散区尺寸超过窗口尺寸。 (4) 900-1200℃高温下进行 横向扩散 扩散应用于 n-sub p-sub 掺杂 扩散特点: PSUB n+Substrate 扩散 2. 扩散设备与扩散源 扩散设备:扩散炉 扩散源: 气态、液态——运输方便,纯度高 固态 立式扩散炉 液态源 液态源:磷扩散掺杂 4POCl3+ 3O2→2P2O5+6Cl P2O5+ Si→4P+5SiO2 (还原反应) N2→POCl3液瓶→ POCl3气泡 O2 石英管内反应 固态源 气态源 易挥发的固态源 Sb2O3 SbCl3 SbH3 Sb BBr3 BN B2H6、BF3、 BCl3 B POCl3 PH3、 PF3 P AlAsO4 砷玻璃 AsH3、 AsF3 As 固态源(易挥发的氧化物或其他化合物) 液态源 气态源 加工材料 扩散浓度一方面决定于源的情况,当源足量时则决定于温度,因为杂质的固溶度决定杂质在半导体表面的浓度。 3. 准确控制浓度和深度 扩散深度取决于扩散系数D和扩散时间t D=Doe-E/kT 对于一定杂质在特定固体中激活能E和Do是一定的,所以D与T是指数上升关系。 为了精确控制深度,精确控制温度(<±0.5℃)十分重要。 4. 扩散的测量技术 扩散结果 扩散层的结深:化学染色后磨斜角(HF) 条纹干涉 方块电阻:探针技术 杂质分布:C-V法 3.4.2 离子注入(70年代后) 低温 没有横向扩散 掺杂剂量可以控制 注入的深度可以控制 (1)高温 (2)不能超过杂质的固浓度 (3)较难得到轻微的杂质分布 (4)横向扩散 扩散 离子注入:电离的杂质离子经静电场(5 - 200 keV) 加速注入半导体内。 使扩散 1. 离子注入过程 Ion E atoms 如果入射离子的速度方向与固体表面的夹角大于某一临界角,它将能够进入固体表面层,与固体中的原子发生一系列的弹性和非弹性碰撞,并不断地损失其能量。当入射离子的能量损失到某一定的值( 约为20eV左右 ) 时,将停止在固体中不再运动。上述过程被称为离子注入过程。 a 离子碰撞 反弹 注入 溅射原子 二次电子发射 离子注入到晶圆内 离子 原子 溅射 二次 电子 反弹 轻离子反弹 经加速的离子碰撞晶圆靶面 足够的重离子进入靶内, 与原子和电子发生碰撞 原子从晶格中脱离产生溅射现象 晶格热振动使靶温度↑ 电

文档评论(0)

阿里山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