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产品变动的特点不同于价格的变动,因为产品的变动常常是包含着生产成本曲线的变化,一旦它的生产成本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市场对它的需求。因此,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问题就成为根据成本和市场情况,选择能实现最大利润的产品。 张伯伦还把生产成本与销售成本作了重要区分,特别指出:生产成本的支出增加产品的供给,而销售成本的支出可以扩大产品的需求。 张伯伦认为,销售成本曲线和生产成本曲线一样,也是U形的。以生产成本曲线为基础,加上销售成本曲线就形成总成本曲线(包括平均的和边际的成本曲线在内)。 由此,张伯伦认为,在生产成本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垄断竞争的均衡价格,首先由于增加了销售成本,然后由于需求曲线切总成本曲线于其最低点的左面这两重因素,而高于纯粹竞争的均衡价格。 张伯伦把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非价格竞争因素引进他的理论之中,反映了一定的现实情况。 非价格竞争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作用愈来愈显著。包括垄断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如果要想求得经营上的成功,必然要着重运用非价格竞争。 3、罗宾逊理论的主要特点 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涉及的问题基本上和张伯伦所涉及的是一样的。她在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了包括边际收益曲线在内的一套分析工具,建立起能适用于纯粹竞争、纯粹垄断和垄断竞争的市场均衡模式,并且以几何图形表示这些市场的均衡状态。 和张伯伦的理论相比,罗宾逊的理论有其特点:①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的含义不尽相同。她认为现实的竞争都是不完全的竞争,它是由市场的不完全性产生的。这种不完全性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运输成本的高低;企业座落的相对距离;名牌产品提供的质量保证;不同生产者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包括服务的周到,推销员的礼貌,赊欠期的长短和对顾客独特需要的留心等)不同,以及广告的影响等因素使得购买者对销售者有所偏爱和选择,因此无法实现完全竞争。 ②不完全竞争理论未涉及销售者人数的多寡,因此它可以应用于除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以外的所有市场情况; ③张伯伦侧重分析纯粹竞争市场均衡,而罗宾逊侧重分析了垄断市场均衡,并提出了“买方垄断”(monopsony)的概念,现已成为西方经济学常用术语。④张伯伦在有关“产品差别”、“销售成本”等论述上有独到之处,而罗宾逊的分析模式更为明确、实用,被现代经济学较多地沿用。 经济危机与凯恩斯革命 ——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 凯恩斯的生平与著作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年6月5日出生在英国剑桥市。父亲约翰·内维尔·凯恩斯是一位颇有名望的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曾担任《经济学》杂志的首任主编;母亲弗洛伦斯·阿达是剑桥大学第一批女毕业生,曾任剑桥市参议员和市长。凯恩斯从小受到良好的学术氛围的熏陶,14岁时考入伊顿公学,并成为该校的数学高才生。1902年,他进入剑桥大学主修数学和文学,但其兴趣逐渐转向经济学,显露出过人的天赋。经过了短短两年不很成功的文官生涯后,凯恩斯在1908年离开印度事务部回到剑桥,应马歇尔之聘任经济学讲师。1911年,在马歇尔的推荐下,凯恩斯成为《经济学》杂志的主编,并一直担任了30多年。1913年,凯恩斯出版了《印度的通货和财政》一书,并因此成为英国皇家印度通货和财政委员会成员。 1919年,他担任英国财政部出席巴黎和会的首席代表,但因不满对德索取过重赔款而辞去职务。同年年底,出版《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抨击和会向德国索取赔款的计划,宣称德国和俄国内部的反对分子是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唯一真正的力量。 1923年,《货币改革论》一书出版,该书主张依靠市场机制,辅之以货币政策的调节,以稳定价格水平和产量水平,反对恢复金本位制。以1926年《放任主义的终结》一文为标志,凯恩斯开始放弃经济自由主义而转向国家干预主义。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尽管没有完全摆脱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但已经明确地显露出通过中央银行进行货币管理的轮廓。在1931年出版的《劝说集》中,凯恩斯强调,经济危机的出现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不可救药的风湿病,而是由发育过速而起的四肢神经痛”,是可以通过国家干预来治愈的。 30年代最初的几年,凯恩斯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获致繁荣的方法》(1933)、《一个自我调节的经济制度?》(1935)等文章中,他的国家干预主义倾向变得更为明显。 1936年,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并立刻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轰动。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在该书中颠覆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带来了经济学界的一场革命,《通论》也自然成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通论》为政府干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论证,并进而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依据,以至于美国新政的经济学家把该书视作“圣经”。 此后,凯恩斯的著述不算很多,繁重的政府事务耗费了他的大部分精力。1946年2月,凯恩斯因心脏病突然发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