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探索构建新余扶贫“三位一体”模式
凡是阻碍劳动从一种行业向另一种行业自由流动的东西,也同样会阻碍资本的自由流动
————《国富论》
仅仅依据收入无法计算贫穷,更重要的还有穷人所遭受的不公正,他们不仅在营养不良和疾病面前被剥夺了权利,同时也被剥夺了受尊重的权利。被剥夺意味着在轻视、愚昧和厄运面前无能为力。贫困的本质问题不可能用货币来计算和测量。
————埃德加·莫兰
贫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提出,贫困的实质是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的被排斥,消除贫困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且强调公平性是发展中国家反贫困治理的基本战略。本文结合我市扶贫开发的实践,直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综合性构建开发扶贫、生态扶贫、人文扶贫“三位一体”式扶贫开发模式,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为突破口,解决产生贫困的公共需求根源。
一、新余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反贫措施,我市贫困现象得到了大幅度、大面积的缓解,目前全市共有省级贫困村17个,主要分布在分宜县、渝水区和高新区的边远山区。近年来,通过“扶贫开发抓新村”, 加大各级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及整合各级社会资金2889万元,申报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52个,进一步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存环境。2010年,全市共有贫困人口3948人,贫困人口人均收入2920元,2011年全市贫困人口4144,贫困人口人均收入4670元。2012年全市贫困人口28175人,贫困人口人均收入5060元。
近年来,我市对17个省定贫困村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确定了贫困村的类型,清楚了制约贫困村发展的因素,制定了贫困村“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具体措施等,积极帮助贫困村培育如新余蜜桔、香菇、葡萄、苗木、高产油茶和梅心菜等扶贫主导产业,如我市分宜县操场乡石塘村郑家组的香菇木耳产业,扩大了该村小组原有香菇木耳产业基地规模,新增香菇木耳种植场所100平方米,新吸纳农户10户,仅此一项,直接为从业农户增收1000元以上;洞村乡南村村实施葡萄种植项目,种植面积50亩,吸纳贫困农户70余户,经济效益可观。渝水区罗坊镇长陇村委,地处袁河边,土地以沙地为主,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增加村民经济收入,引种梅芯菜种植,全村种植800多亩,参与贫困户200多户,每户增纯收入2000多元。即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加快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新余扶贫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1、扶贫观念意识偏差。部分干部在扶贫观念上存在误区,一是认为扶贫工作仅限于农村;二是认为扶贫的指标仅限于收入;三是重表面文章轻民生需求;四是把扶贫当做施舍与救济,给钱了事,而不从制度建设出发,构建公正公平的社会再分配体系,解决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与弱势群体问题。
2、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目前我市大多数贫困地区以单一从事农业为主,过低的农业积累影响农村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对农业的反哺能力低,农业现代性投入难以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拉大,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保障体系的激进产业化导致劳动力整体素质无法得到长效发展。
3、城乡就业问题严重。就业乃民生之本,经济发展成果通过滴漏效应(trickle-down effect )机制传递到贫困人口中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增加就业机会。只有让贫困人口有工作的机会,才有希望真正减少贫困。但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走低,非农就业率下降,从城返乡劳务增加,又找不到与城市相匹配的产业就业条件,出现劳动力转移的“两头荒”现象。
4、开发主体不够多元。一是政府扮演全能角色,忽视非政府组织(NGO)参与扶贫;二是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三是贫困人口缺乏主观能动性,容易形成对政府的强烈依赖。
三、构建三位一体扶贫开发模式
治理贫困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工作,本文从治理贫困的本质出发,强调硬件、软件、心件的统一融合,提出三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模式。
1、开发扶贫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扶贫开发的最终目的不是依靠政府或社会的救济而摆脱贫困,而是探索新的产业、金融、劳动力模式,为贫困地区和人口创造条件摆脱贫困。
一是建立动态的以工代赈模式。以工代赈模式是救济对象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公共工程的建设而获得赈济物资或资金的特殊救济方式,是针对区域性贫困而设计的旨在改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扶贫形式。传统的以工代赈模式主要着眼于贫困地区的水利、交通、农田等工程项目,目前的实践需要变静态为动态,扩展覆盖的项目范围,与其它的扶贫行为向结合。如与新农村建设的道路、桥梁修建、小型水利枢纽、人畜饮水工程、交通通讯设施建设工程等。
二是优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呼和浩特粮油收储有限公司招聘18名工作人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一种含电极的智能指环、灌胶治具及其封装工艺.pdf VIP
-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绿野仙踪(带动画) 课件.pdf VIP
- 2025至2030中国老年照护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报告.docx
- 2010年考研英语真题及解析.pdf VIP
-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卷.docx VIP
- 第一章 应急管理导论-2.ppt VIP
- 大连理工工程力学课件0.pdf VIP
- 大行距造林中杨树营养面积与大行距经济效益的研究.docx VIP
- 2025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及参考答案.pptx
文档评论(0)